Wednesday, 30 January 2013

自由行吞噬香港味

自由行狂潮正在吞噬香港的味道。曾經,粥麵店是尋常百姓的至愛。曾經,一碗「大蓉」可以是普羅大眾的一頓晚餐。曾經,銅鑼灣有一條食街。俱往矣,今天,整個銅鑼灣,以至整個香港,就似乎只為自由行服務。

一九七一年開業至今,具有四十二年歷史的銅鑼灣利苑粥麵,不敵加租壓力,一月廿九日正式結業。利苑粥麵以雲吞麵、豬潤粥聞名,店舖位於銅鑼灣崇光百貨後面的駱克道。這消息甫傳出,即時成為城中熱話。但究其實,結業的底因卻值得深思。到底是時代的巨輪砸平了舊日的痕跡,還是我們的上層建築在蓄意改造我們的社會。

一家已有四十多年歷史的店舖,不僅是一家商店那麼簡單。它是歷史的見證,充滿街坊港人集體的回憶。一碗粥,一碗麵,吃的亦不僅是粥麵的美味,還有一口獨特的人情味。當香港的老舊小店與個體戶逐一消失,不論是被迫還是自動退出歷史舞臺,總會帶來一點感傷。但教人欷歔的是,香港的味道正在消失於無形。然而,我們的政府在高叫適度有為的同時,卻又放任市場;在大談保育活化之餘,對此卻熟視無睹,究竟是刻意讓歷史消失,還是真的不愛歷史?難道這個都會繁華得只剩下非人性化的大商場連鎖店?

一碗雲吞麵,亦不僅是一件貨品。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傳承。根據考究,雲吞麵最早發源於清末民初,廣州西關一帶,相傳是同治年間從湖南傳入,由餛飩演變而來的。餛飩起初是用於祭祀的,在宋代,每逢冬至,各家以餛飩祭祖,祭畢全家長幼分而食之。當時富貴人家一盤祭祀餛飩,有十多種餡料,謂之「 百味餛飩 」。南宋後,有販子肩挑着餛飩四處出賣,餛飩開始流入市肆,後來才演變成店舖經營。

廣東地區的雲吞麵在行內俗稱為「蓉」。在六十年代,雲吞麵分有大蓉、中蓉和細蓉三款,也就是大、中、細碗的別稱。大蓉約售七角、中蓉五角,而細蓉為三角。一般勞動階層,晚餐「無着落」時,便來一客大蓉充饑。當時大蓉有七粒雲吞,中蓉五粒,細蓉則有三粒。

至於為何稱為「蓉」,據說是「芙蓉麵」的簡稱。而「芙蓉麵」則源自唐代詩人白居易《長恨歌》中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句中的「芙蓉如面」四字。因為賣雲吞的人,認為雲吞浮在湯麵上,活像出水芙蓉般美,而其形態亦有如芙蓉花,因此便稱雲吞麵為「蓉」了。

廣東的雲吞麵,以鮮蝦豬肉為餡料,配以梘水蛋竹昇麵。可惜的是,在香港,手打的竹昇麵店已愈來愈少,一來成本高,二來青黃不接,這門技藝亦有被淘汰之虞。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亦是一種承傳,歷史的印記。不禁問,自由行旅客不是一樣愛吃香港的地道美食嗎?但問題是,由月租三十萬倍加至六十萬,一碗雲吞麵要賣多少錢?每天要賣多少碗?對於業主而言,這多出來的三十萬真的如此重要嗎?即使利苑不結業,亦非香港尋常百姓負擔得起的麵食了。這又怎不教人嘆息?

自由行已不獨改變了香港的商業行為,也在慢慢的改變了香港的人文生態。利苑結業亦非個別事件,整個銅鑼灣,以至香港其他購物熱點,為迎合自由行,亦已趨向商舖商品單一化,這到底是自由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還是上層建築有意塑造的局面?不禁問,當香港失去本土的色彩,香港的價值何在,還會是我們熟悉的香港嗎?


曾偉強
二○一三年一月二十七日
刊於二○一三年二月六日《星島日報》

Saturday, 12 January 2013

安倍的野心不能得逞

釣魚島的冷風,令整個東北亞,以至全球也發抖。目下中日關係不僅未見因日本換了首相而回暖,反而是低處未見低。現在安倍政府企圖讓釣魚島問題繼續發酵,實現其「自由與繁榮之弧」的政治圖謀,已是司馬昭之心,但卻是絕對不能得逞的。

無庸置疑的是,釣魚島的主權屬於中國。日本古賀家族成為所謂的島主,本來就是強盜行為。美國七十年代交給日本的是行政管轄權而不是主權,縱使把行政管轄權交給日本原本就是天大的錯誤。而去年野田政府所謂的國有化釣魚島,更是荒謬絕倫。日本一天不重回「擱置爭議」的共識,甚而是承認中國擁有釣魚島主權的事實,中日關係一天也不會重歸正軌。事實是,中日正步向擦槍走火的邊緣。

日前中國國防部證實,由於中國巡邏機遭受日方戰機近距離跟蹤,兩架「殲-10」戰機因而飛向釣魚島附近。雖然中國飛機並未侵犯日本領空,但卻被日本媒體形容為「挑釁行為」。事件引起國際關注,有報道指中日空戰一觸即發。雖然現代社會無人希望發生戰爭,但戰事卻每天都在發生,因此,東亞無戰事亦非必然。有俄羅斯媒體更表示,亞洲希望和平,但正在為戰爭作準備。不過,這卻顯示出中國不求戰亦不怕戰的氣度,假如中國仍有如鄧小平般的強人在,早已擺出一如當年「教訓」越南的態勢了。

事實是,日方才是真正的「挑釁者」。而日本自身問題不少,經濟疲憊不堪,人力資源衰退,福島亟待重建,地震天災頻仍,政府威信蕩然,安倍正急於塑造強勢領袖的形象,轉移國內視線。觀乎安倍晉三上台以後的言行,不難看出他的勃勃野心。諸如大幅增加軍費、企圖修改和平憲法、出訪東南亞諸國,還作出強硬的言論,矢言「釣島問題沒有談判餘地」;還倒果為因地批評中國「為達政治目的,讓日企和日本人受到損害」。而他提出的「自由與繁榮之弧」,正是「大東亞共榮圈」的現代版。如此種種,不難令人對中日關係,以至東亞和平憂心忡忡。

然而,也許正是如此着跡,安倍的如意算盤未必打得響,甚至是絕對不能得逞的。關鍵是美國的取態,以及東亞諸國合縱連橫的考量。日本一直站在美國前面狐假虎威,但安倍就任首相後的首次出訪卻不是美國,真的是因為奧巴馬「太忙」嗎?雖然美國圍堵中國的思路與「自由與繁榮之弧」不謀而合,但這個弧一旦實現,美國只會當配角,而美國是絕不會甘心當配角的;在從中漁利之餘,美國亦絕不希望在亞洲牽扯到軍事衝突。畢竟美國政治上要當老大,經濟上也要吃最大的餅

安倍出任首相後首次出訪的地區,包括越南、印尼和泰國。在在反映其外交方針,特別是針對中日關係,企圖拉攏一些同樣與中國有主權糾紛的東南亞國家,推銷其「中國包圍圈」。然而,至今為止,東盟的整體利益遠重於私人恩怨,日本的包圍圈難以成為現實。畢竟,二戰期間日本對包括菲律賓在內的整個東南亞做成的傷害,記憶猶新而值得注意的是,安倍政府對同樣有領土紛爭的南,卻相對地低調,對俄羅斯更是噤若寒蟬。由此觀之,日本構思中的包圍圈本身亦不無缺口。

總而言之,釣魚島的主權問題不容置疑,但釣魚島事件已不是簡單的中日糾紛,而是日本安倍政府實現其政治野心的導引。然而,日本最急切解決的其實是經濟問題,零六年至今,日本每年換一個首相,根本問題在於日人對政府無力提振經濟、改善民生徹底失望。不管安倍的任期能否超越一年,但其野心是不能得逞的。


曾偉強
二○一三年一月十二日

Tuesday, 1 January 2013

新年祝願-為大自然想想

傳說中的世界末日沒有出現,地球又一次平安踏入新的一年。假如二○一三年真的是新開始的象徵,盼只盼人類能認清自己在大自然中的角色,教真正的末日不要來臨。

地球沒有末日,只有人類才會面對末日。事實是,人類正走向末日,這也許不會是今年,或是明年出現,沒有人知道會是何年何月,但假如人類繼續走現在的路,末日終有一天會降臨。

地球的資源是有限還是無限,不用多說,礦物經過億萬年凝聚而成,誰說取之不竭,大自然的生境擁有神奇的自我調節機制,大自然的生物皆可以自行修補調理,可這個機制似乎沒有人類的份兒。人類本來就是大自然的一名觀察員,地球為何需要這名觀察員,因為觀察員的工作不僅限於觀察。然而,人類卻不甘心只是站在一旁。於是強行加入,給自己另一個角色。

人類亦不甘於擔當配角,於是不獨跳上了大自然的舞臺,還給自己當起主角來。而為了劇情能配合角色,人類又同時擔當起導演和編劇的工作。指導一切,改變劇情,除了人類,一切其他的角色都變得不重要。舞臺的布景亦隨意改變,人造的布景取代了大自然的實景。在過去的二百年間,人類改變了這個原先井然有序的舞臺,改寫了人類的命運,亦改寫了地球的命運。

大自然的一切,生生不息,只是人類對自然資源予取予求,濫伐樹木,過度開採,每天在抽取天文數字的油氣。結果是對環境造成莫大的破壞。現代化的城市急速膨脹,人造空間不住擴張,自然靈境漸次萎縮,人與自然的距離卻愈來愈遠。地球在呻吟,可是人類聽若罔聞。

在蒼天之下,黃土之上,人類是不應僅僅充當一名觀察員的,但亦不是管理員,樹木山川人類管得了嗎?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類現在卻反其道而行,良可嘆也。人類應肩負起護養員的責任,養護大自然,與天地同呼同吸,同根同生。

可哀的是,人類不獨人口如幾何級數地增長,自我亦膨脹起來,強行管理大自然,大至山川水道,小至樹木花草,妄自為之的結果是自然的災害接踵而來。大至山崩地裂,小至大樹坍倒。人類若不徹底思考與大自然的關係,勢必自取滅亡。事實是,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渺小得可以。

從前的木石構築,可以屹立百年,而木石有靈,與大自然同呼同息。今天的混凝土,玻璃建築,不過是無機的結構,毫無生命力。人類現在就是自我隔離於這些沒有生命力的樓房之內,卻自以為進步。現代人生活的成本的確是提升了不少,但生活的質素卻在急遽下降。付出的代價豈是個人健康,而是全人類的生存空間,以至大自然的安危。

在新的一年,每個人都充滿期待,充滿期許,升職加薪,世界和平,身體健康,學業進步,萬事如意……但有誰為我們的大自然想想,讓大自然得以療養,教人類在大自然面前能謙卑地當個護理員。


曾偉強
二○一三年一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