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7 March 2012

徬徨

在黑夜降臨之後
走上街頭
燈影璀璨如晝
春宵風冷忽帶憂

在黑夜降臨之後
倏然變奏
昨天困惑依舊
春日蕭瑟似秋

在黑夜降臨之後
迷失報曉更樓
浮世幻影流逝
明朝風雨承天休

在黑夜降臨之後
去日無力挽留
蝴蝶的斷翅如何補修
昊天不語為人愁

在黑夜降臨之後
奈何忐忑掩袖
前行路險毋退後
惶然仰首向星流


曾偉強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七日

Sunday, 25 March 2012

寫在3‧25之後

場內有人感觸哽咽,場外有人高呼下台。哽咽者是因為被北京跣了一交,高呼者是哀悼香港自由已死。一場淪為國際笑話的鬧劇已然落幕,但香港的悲傷卻剛剛登場。

正是無巧不成話,年初台灣馬英九以六百八十九萬票當選總統,昨天梁振英則以六百八十九票獲委任香港特首。然而,梁未上任,便已全城怒吼下台。這是最醜惡的時代,這是最美麗的時代。

香港政治中心正式移向西環,兩制已死,一國猶在,書記治港的年代正式展開。內地網民祝賀梁振英當選為香港市委書記,但究其實,他不過是個市長,真正的管治權在西環的「書記」手中。

與香港緣慳的王丹引述曾經負責香港地下黨工作的《文匯報》前總編輯金堯如的話,證實梁振英地下共產黨員的身分,可惜這警告來得太晚了,無法阻止黨人治港的實現。

看着那希特拉式的手勢,宣示權威,令人不寒而慄。狼雖偽裝為人,但狼畢竟是狼。在記者會上雖一再否認種種事實,包括中聯辦拉票、黨員身分……,但當一名英語記者巧妙的提問時,狼仍不自覺地間接承認了西環為他拉票。

事實是,當地下黨員首要的任務,是學會睜眼說瞎話。當然還要對黨絕對忠誠,執行一切不可能的任務,包括廿三條立法。在同一記者會上,狼一再暗示任內有責任為廿三條立法,至少是要展開所謂的諮詢。

未登天子位,先置殺人刀。場外怒火街頭,全城白色恐怖。鐵腕鎮壓示威,強權整頓香港。在大地之上,白日之下,香港的自由被粗暴踐踏。七百萬人不能上街,一百萬人可以嗎?


曾偉強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六日

Friday, 23 March 2012

寫在3‧25之前

這是最黑暗的時刻,是對「選舉」二字最嚴重的侮辱。中央已從暗處走到台前,明目張膽地干預香港的行政長官選舉,一國兩制蕩然無存。

是誰在張牙舞爪,全城瀰漫白色恐怖。黑暗的時代快將降臨,當香港的政治中心移向西環。

從不否定一國,向來支持兩制,只是定下遊戲規則的人不守規則,港人長嘆,莫奈他何。所謂的公開、公平、公正,變成公開違反、公平不再、公正了無。一覺醒來,恍如隔世,香港還是香港嗎?

誰在堅決捍衞香港的核心價值,誰在無聲無色間摧毀香港的核心價值。當我們不自覺地習慣了北望神州,當祖國的同胞充斥街頭。

民意不能左右大局,選票經已歸邊,冀望選委投下良心的一票,可能變成天方夜譚。從來只有選出民意走在上升軌的的候選人,我們卻要接受民意正在下滑的「真命天子」。嗚呼哀哉!

這個欽點的遊戲也玩得太過分罷!不僅把弄港人,也在愚弄參與者。原先的大熱突然變成大冷,還是一開始便是陪跑?這個玩笑也開得太大了罷!

今天的全民投票,結果很重要,但又很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表達真正的民意,不重要的是對星期日的結果毫無作用。香港人就是這麼無奈。

一場選戰,變成人性的照妖鏡,正是群魔亂舞,極盡其醜。什麼「同一理念,廣納人才,無分黨派」,不正是睜眼說瞎話麼?同一理念又如何無分黨派?

地下黨已然走上地面,只是這個傀儡的偽裝也太拙劣了。也許,中南海真的高估了香港的容量。香港真的容不下共產黨!

香港人真的忿怒了,可以說「不」嗎!即使新聞自由受壓,言論自由受阻,還有上街的自由。不,當防暴隊出動,解放軍也出動,香港人也不能再上街了!


曾偉強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三日

Sunday, 18 March 2012

北京三月雪

春雨、春霧、春雪,一天三景,在北京。

昨天(三月十七日)深夜至今天凌晨,北京降下春雪,有人為之雀躍,因為印象中三月雪不常見,看着片片雪花飄下,直教人櫻花亂舞之錯覺。

但究其實,三月飄雪在北京並非罕見,京城最晚的春雪可以延至四月。與冬天的暴雪橫風不同,瑞雪教人喜悅,為未來一年帶來祥和。民間有「瑞雪兆豐年」之說,因為春雪對淨化空氣和農作物生長都大有裨益。

北京昨天上午還是春霧瀰漫的,下午卻開始下雨,而到了午夜,便變成雪片紛陳,到今天清晨才停歇。有人說一日三天氣,猶如三溫暖。

飄雪浪漫,卻又惱人。觀白雪呆呆,宜在室內,假如在戶外,一身雪片,一腳雪泥,可以是相當狼狽的事情。若是狂風暴雪,更是有凶險之虞。

正是「春樹霧凝碧,新綠思雨滴,雪雨兩不分,更漏聽淅瀝」。春霧春雨惹人愁,卻喜春雪落枝頭。這一場春雪,的確為北京帶來歡喜。就是遠在南陲的香港,也感受到這一分欣喜。

在香港,應無緣賞雪。這個三月,乍暖還寒,春霧瀰漫,春雨不知蹤,東風拂臉如溫柔的手。數日前還要穿毛衣,今天卻熱得有如夏日。香港天文台下午錄得攝氏廿八點八度,是今年以來最高溫度,新界多處錄得三十度或以上。

這一場雪,喚起沉積已久的希冀。很想,到北京走一走,看一看,追逐一場雪、一陣風。很想,到天安門廣場默禱,登上長城遙寄千年的相思。管它是否白雪紛飛,古都仍是中華的古都,凝聚五千年的夢。接着這一場雪,還待春雷乍現,叫醒沉睡的巨龍。


曾偉強
二○一二年三月十八日

Wednesday, 14 March 2012

廿一世紀的死亡態度

當身體變成無法衝破的桎梏,存在的空間有如煉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承受着無比的折騰,但卻沒有能力扭轉厄運,那種求死不能的痛苦,實不足為外人道。雖然尼克林森(Tony Nicklinson)無法自行了斷,但他堅信擁有終止生命的權利。他為此告上法庭,而法院亦接受他的申訴,展開聆訊。

居於英國威爾特郡(Wiltshire)的尼克林森,現年五十八歲,本身是名土木工程師,也是名運動健將,九六年曾來港參加欖球比賽。然而,他二○○五年在希臘公幹時中風,從此自頸以下全身癱瘓,被證實為閉鎖症候群Locked-in syndrome)。

閉鎖症候群是指患者意識清醒,但全身隨意肌癱瘓,導致患者失去能動力,亦不能說話,只有眼睛可以活動。與植物人不同,閉鎖症候群患者的病變部位一般位於腦幹的特定部位,大腦半球沒有受損。鮑比(Jean-Dominique Bauby)是較知名的閉鎖症候群患者,他是法國時尚雜誌《她》(Elle)的總編輯,事業如日中天,但於九五年十二月八日突然中風,昏迷二十天後甦醒過來,但身體幾乎完全癱瘓,只能控制左眼皮,通過眨眼和外界溝通。他花了兩年的時間以眨眼的方式完成回憶錄《潛水鐘與蝴蝶》,在九七年三月該書出版後三天,鮑比便死於肺炎。

尼克林森也僅餘眼睛可以活動,透過目視溝通板,以眨眼的方式與外界溝通,其日常起居、飲食穿衣,以及個人清潔等大小事情,均須旁人協助,而進食則必須依賴喉管餵食。尼克林森感到自己已不算是在生活,因為他的存在變得「陰暗、悲慘、沒有尊嚴、不能忍受」,終於想到只有結束生命,才可終止這活着的夢魘,他希望找個醫生,來個了斷。

然而,英國不容許安樂死,而協助死亡亦屬違法。故此,尼克林森入稟法院,尋求法庭裁決,免去協助他死亡的醫生的刑責,從而確定和履行他結束生命的權利。尼克林森透過電腦,用眨眼方式「寫」下約六百字狀書,申訴他這些年來的感受。他在狀書中指出,他的存在已毫無尊嚴及私隱可言,就是身體痕癢也無法抓,鼻孔塞了亦不能挖。他又聲言,若當初知道會如此,便不會求救,讓生命結束算了。狀書還絕望地指出他已受夠了這種折騰,不想往後二十年都如此渡過。

英國高等法院二○一二年三月十二日作出裁決,認為尼克林森要求免除對結束他生命的醫生的法律追究,可以繼續進行聆訊,縱使認為解決安樂死問題的理想地方應是國會而不是法院。展開聆訊並不意味法庭同意尼克林森安樂死的要求,只是表明當事人的訴求有理據,可以繼續探討這宗個案。

得悉裁決後,尼克林森的太太宣讀聲明說:「很高興法庭能聽取有關協助死亡的問題。法庭提供了一個辯論的場所,政府不應該再繼續忽視今天我們社會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科技為人類社會帶來了新的問題,現代醫療技術無疑可以延長病人的生命,但卻付出了尊嚴作為代價,從前的中風病人可能在無法救護的情況下自然地死去,但現在卻變成了閉鎖症候群,思想被肉身牢牢的囚禁着。

事實是,尼克林森並不是求一己之死,亦不是立即求死,而是同時為像他這般狀況的人士,爭取結束生命的權利。擁有權利不等於要行使,但這權利是不容剝奪的。他向《太陽報》表示:「讓我和其他同樣受苦的患者死去罷!」他認為,面對廿一世紀的醫療科技,不能再以廿世紀的態度來面對死亡。

人類以科技對抗死亡,延緩死亡的過程,卻往往適得其反,帶來痛苦,而這痛苦如傳染病般感染患者身邊的人。廿一世紀的醫療科技,扭曲了自然死亡的過程,但不等於帶來幸福,相反,如尼克林森般變成閉鎖症候群患者,實在生不如死。這群不幸得連自殺都沒有能力的人所承受的苦,不是必然的。

問題是安樂死始終涉及他殺的行為,因此必須以新思維看待這特殊的他殺行為,將之排除在謀殺以外,成為合法殺人。法庭的爭拗點在於應否讓這種他殺行為獲得刑事豁免,讓醫生可以為這類病人執行安樂死。

雖然尼克林森可以前往瑞士尋求助死,但他除了身體過於虛弱,不宜遠行,更重要的是,他不是要求即時死去,而是要取回死亡的權利。事實上,他目前仍未想死,至於何時離去,他尚未有決定。自決死亡的時間、地點和形式,也許正是我們面對廿一世紀醫療技術的新態度。只有確認這個天賦的權利,生命才得以圓滿。


曾偉強
二○一二年三月十四日

Sunday, 11 March 2012

日暮棉花堡

土耳其棉花堡的美景
百聞不如一見
雪山似的影像
如夢幻泡影
斜暉映照微寒的風
冬陽依樣燦爛

這是巧奪天工的奇妙
是大自然餽贈的瑰寶
只是人類不懂珍惜
游走崖邊欣賞鬼斧神工的雕塑
不禁為人類的罪孽深感愧恥

酒店遺址今成景點
溫泉不容浸浴
只可濯足,而
藍色流淌的梯田
一去不復返

落日為乾涸的水池潑上油彩
恍惚要重現昔日神韻
天邊的彤霞漸次呈現
從雲間射出一束束光華

一股瀲灩的空氣在凝聚
遊人未理會薄晚天色
這是日暮時分的棉花堡
這是棉花堡的日落


曾偉強
刊於二○一二年春季號《葡萄園》詩刊

特洛伊木馬

特洛伊的木馬
無言地站着
舒展歷史的畫圖
揭示血腥的一幕

昔日的古城
已退入陸地
不再睥睨海岸
廢墟層層疊疊
閃現帝國光芒
吟唱荷馬的史詩

三女神金蘋果之爭
引發人間一場大戰
鼓響十年
艦隊千尋
多少無辜的性命
終結於木馬腳下

特洛伊的木馬
重新站起
腹內不再匿藏勇士
只讓遊人進內
細看昨日的戰場



曾偉強
刊於二○一二年春季號《葡萄園》詩刊

敢和宇宙比身段 --- 《擊掌》詩集讀後

對於寫詩,仍在摸索。寫些什麼,為何而寫,為誰而詩等問號,一直也在五內迴旋,卻又聽不到回響。自問並非僅僅是個「寫詩的人」,但仍不敢以「詩人」自居。已故丁平老師曾指出,「『詩人』只忠實地寫自己所曾感受的事物中底喜、怒、哀、樂;而『寫詩的人』就會寫出一些不經濟而粗俗的語言,一些空虛的夢囈,一些厭惡的噪音,和一些朦朧的概念並加工排列。」

讀詩人金筑的詩集《擊掌》,除了讀到一首首好詩,還神交了一位文學素養深厚、率性豪邁灑落的詩人。金筑,本名謝炯,貴州省貴陽市人,曾獲中國文藝獎章及詩運獎等。五十年代開始寫詩,早年加盟詩人紀弦所組成的「現代派」。現任《葡萄園》詩社社長,《貴州文獻》主筆,中國詩歌藝術學會、世界華人詩人協會理事。他是虔誠教徒,擅長新詩朗誦,舊詩吟唱及聲樂,曾在台灣和大陸各地朗誦。

對於「詩人」,金筑亦有一番見解。在一首沒有收錄在這本詩集的詩〈詩人〉中,作者認為詩人是「整日黏貼夢境……常常/笑不像笑 哭不像哭/吶喊無聲 寂寞孤獨/癡癡 傻傻 默默 沉沉/與繆斯對盞/酣入/醉中醉 幻中幻/夢中夢 癲中癲……赫然發現/李白醉眼中的月亮在水中/閃亮」。《擊掌》中的哲思與詩懷,亦離不開繆斯與李白。例如〈詩‧畫‧夢〉的「幻景中有詩人孤獨的唱吟/牽引繆斯來畫中」、〈茶局〉的「將繆斯沖入茗甌/細品 慢飲 雀舌甘冽」、〈殘盞〉中的「邀請清月 太白共飲/對飲成五人/舞起那把青霜的古劍……醉眼相看 意興遄飛」、〈獨飲寂寞〉裏的「只有一人/偏偏說對影成三人……端起一杯寂寞……杯底朝天/遺滴下 尚剩一粒星/就這樣 一飲而盡……我不會/絕對不會 趁著月色/到水中把自己撈起來」。也許,在金筑的心裏,真的很仰慕那抽刀斷水的李太白;真的很渴望達到上青天攬明月的境界。

《擊掌》中的詩歌,用字爐火純青,精於排比對偶,諸如「夢境的跨越/坎坷的記憶」(〈時空的變奏〉)、「白馬王子的瀟灑/白雪公主的麗影……沒有警察 秩序井然/沒有武裝 橫逆不生……有諧和的旋律 無群體的鼓噪」(〈大草原〉)、「天天三月 日日陽春/晨晨春風 暮暮月華」(〈遲來的三月〉)、「折斷時間的距離/催散伶仃的幻影」(〈虛杳的切斷〉)、「酒香正濃 豪情激起/邀請清月 太白共飲……長庚不再孤獨/金筑不再寂寞」(〈殘盞〉)等佳句舉目皆是。

詩人不拘一格,亦不囿於題材,舉凡身邊和已不在身邊的人和事,以至生活中的點滴,生命中的感受,無一不可詩之歌之。詩人在書中的序中便指出:「題材方面,不拘一格,看到什麼就寫什麼……融入壯闊朗健的生活細節。」事實是,書中所寫的,除了人生素描,曠達哲思,也有好友作古或壽辰的作品,其中的真情實感,不管那方面的感情,絕對認真,不落俗套。金筑先生正正是位忠於自己所感所受,亦勇於抒發所思所想,為詩而詩的詩人。

丁平老師亦曾經指出,「詩人的基本義務是:不要把詩寫成道符和咒語。」這一點,金筑先生實實在在的做到了。不獨做到了,讀他的詩,委實有許多值得學習和反思的地方。文字與思維有着微妙的關係,而詩是最精煉的文字,是詩人以最少的載體,向讀者傳遞最多的信息。詩人和讀者之間可以茫昧不可知,亦可以幽明兩相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只有作者自明的作品,無論如何也稱不上佳作,更遑論好詩。

金筑先生在序言中指出:「我認為詩的懂與不懂,要反正來思考,多一個角度來慎思明辨,才不會徧頗。客觀條件的具備固然需要一定的水平,也要有正確的態度。主觀方面,詩作者的水平才是極大關鍵,作者對於詞藻應用不當,辭彙不足,造詞遣句不切實際,意象拿捏不準,不統一……作者自認完美無缺,卻不能與客觀接軌,讀者自然扞格不入,無動於衷,這樣的責任,誰孰?」也就是說,知音固然不易求得,但更重要的還是詩人本身的修為。不能輕率的說「你看不懂是你水平不夠」,正正相反,人家看不懂自己的詩,是因為自己有欠水平。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地難為情。」李白留傳千古的名句,金筑想必不會陌生,而詩人對於秋天,亦似乎情有所鍾。書中收錄了〈醉秋〉、〈俯拾〉、〈寄〉、〈和春〉、〈舉觴〉、〈簾睫〉等六首寫秋抒懷的作品,數量雖不多,但足以讓讀者留下印記,予人以蕩氣迴腸之感。詩人的秋天,雖滿溢詩香(〈醉秋〉),但卻是蕭煞的(〈寄〉)。在「拾起一片紅葉」以後,「聽到秋在嘆息」,詩人便「不忍心俯拾了」,因為他聽到「心在悲泣」(〈俯拾〉)。到底何事令詩人如此悲泣?從「醉秋」到「悲秋」,迎向「秋後的黃昏/西風的蕭冷」(〈舉觴〉),想到悠悠的未來,長河之水不絕,但生命總有盡時。詩人是在為往後的餘生神傷嗎?

雖說不拘一格,但詩人的作品亦如實反映作者的個性和所思所想。畢竟生命與死亡是詩人永遠的題材,詩人對生命的感覺亦特別敏銳。書中收錄了多首以生命為題材的作品,包括〈疊夢〉、〈影子〉、〈人生素描〉、〈銜接〉、〈願景〉、〈擊掌〉等共廿三首,約佔詩集的五分之一。

對於個人的生命,詩人有一股「下到銀河漱口……和宇宙比身段」(〈壯懷〉)的豪情,亦「常常想上升穹蒼/與晶亮的星星等量齊觀」(〈踏實〉),然而,畢竟是凡夫俗子,回到現實,只有「一步一腳印/登臨一座小土丘/遂有踏實……紮實的快慰」(〈踏實〉)。在〈銜接〉中,詩人直言「握別黎明與黃昏……累積生命的厚實/當生命在歲月中被掐斷/就銜接無極/通向/渺遠」。而渺遠的是「一條無止境的長線」(〈時間〉)在漫漫延長,此際詩人直視人類的渺小與卑微,感悟到在無止盡的六合之間,人類不過是如流星般瞬即消逝的東西。然而,詩人對生命的定律不是悲觀的,因為縱使「年華畢竟老去/機遇不復當然」(〈回首的流盼〉),但「馳騁的風……蛻變的生命……觸撫逾越現實的存在/是超現實的契合」(〈冬天裡的春天〉),故而「人生是/義無反顧的/昂然」(〈人之初〉)。

而在多位故友大去以後,詩人亦不禁想到自身的前途,即使一路走來是多麼的瀟灑,雖有和宇宙比身段的豪情,但每當想到人生的終點時,總是百般滋味。在〈願景〉中,詩人自言「豪氣勃勃的年華/歷盡黑白顛倒的擺布/自己那敢有/願景/如今/垂垂朽矣……唯願/大歸之期/臨摹黛玉焚稿/稿焰中 冉冉升起/人生虛幻冷清的完結」。耄耋之齡的金筑先生,毫不諱言靜待人生的遠逸飄香。



曾偉強
寫於二○一一年九月四日
刊於二○一二年春季號《葡萄園》詩刊

Saturday, 3 March 2012

腐敗的藝術

 
腐,爛也。敗,毀也。腐敗,也就是先爛而後毀也。目下腐敗已由低層次的收錢收物等「硬腐敗」,發展至接受各種服務或好處的「軟腐敗」;而尤其甚者,是腐敗「期權化」,也就是延後利益也。
物必先腐而後蟲生,而腐敗也屬人性根本性的一面。腐敗亦非一時一地的現象,而是世上普遍存在的現象。至於經歷了五千年醬缸文化醃漬的中華民族,對於腐敗,更可謂達到了藝術的境界。

腐敗是種質變的過程。所謂「流水不腐」,是指久久不動的有機體容易腐爛,所以腐敗的基本意思是指有機體腐爛,如「民無凍餒,食無腐敗。」(《韓詩外傳》卷八)、「雖朽枿腐敗,不能生植,猶足蒸出芝菌,以為瑞物。」(唐‧柳宗元‧《與蕭翰林俛書》)等之謂也。

腐化的過程,從個體的質變而推演至量變,再由量變而質變。當大量的個體出現腐化現象,也就是群體開始腐敗之時。梁啓超在《論專制政體有百害于君主而無一利》中指出:「即有一二揭竿草澤者,亦不過乘其腐敗之既極,乃得一逞焉耳。」章炳麟《論承用維新二字之荒謬》也指出:「滿洲之新,在康熙、雍正二世。今之政府,腐敗蠹蝕,其材已不可複用。」艾蕪的《〈豐饒的原野〉前言》中亦提及「所寫的長篇短篇,大都是寫抗戰期間人民的鬥爭和國統區的腐敗的情形。」在在指出腐敗的主體,已從個別的有機體,演變至制度,甚至是政府本身。而腐敗的人脈、組織、機構、制度以至社會,千絲萬縷,盤根錯節,如細密之網罟,任何人掉進去,亦無法抽身。這些腐敗的組織制度,又如醬缸般醃漬着個體,形成無法突破的惡性循環。

然而,制度組織離不開人,亦必得由人運作演繹,故此,制度、機構,以至國家的腐敗,歸根結柢就是人的腐敗。是人的思想迂腐、操守變質、行為敗壞。夏衍《秋瑾傳》第二幕云:「到日本之後,第一件使我痛心的就是留學生的腐敗。」巴金的《家》五亦有「我曉得你會罵我是個老腐敗。」之言。這些都是指人的腐敗或腐敗的人。凡人皆有貪念,如貪方便、貪便宜、貪圖一時之快,以至對財物的貪婪。貪念不是有與沒有的問題,而是大與小的分別。一切腐敗皆由貪念而起。所謂貪腐者,必先有貪念然後腐敗。大貪者如和珅,小貪者如你我偶爾圖一時之便而有失規矩。

中國歷朝興衰,亦離不開貪腐。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可謂無官不貪、無商不奸,官商勾結就如流水行雲般自然存在。偶有君主如明太祖朱元璋嚴厲對付貪污官吏的,但即使處以極刑,貪瀆行為卻屢禁不絕。大清康熙帝雖然對貪污恨之入骨,但亦承認要杜絕貪污根本不可能。康熙晚年甚至允許官員貪污,以致政風敗壞。到了乾隆帝時,還出現了一個和珅,其所貪之鉅,可謂曠古絕今,個人貪污所得更豐於國庫。

腐敗的現象屢禁不息,問題在於個人操守、道德規範與法律制度均無法有效遏阻貪念從個人蔓延至群體,由組織擴展至社會。事實是,人皆有貪念,因此,腐敗無處不在。它不只是公共官員濫用職權的問題,而是在利益交易相互輸送的過程中出現的不公平、不公義的現象。實際上就是公職人員藉其手握之權柄謀取私利而違反道德規範,也就是某些人或集團透過提供利益而影響公共決策的行為。

在這個過程中,既得利益者形成無形的網絡,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團,一旦墮進了這個網絡,絕無倖理。而各不相同的利益集團為了各自的利益,均會在政府內安插適當的代理人,此之謂官商合一也。正是「久而不聞其臭」,網中人在被同化的同時,對貪腐視若尋常,絲毫不覺其異樣,感覺是理所當然的。這些人即使被指干犯貪腐,亦不自覺有任何差錯,千錯萬錯就是別人那把尺的錯,與我無干。

至於腐敗的形式,亦由從前低層次的收受財物等「硬腐敗」,演變成接受服務或款待的「軟腐敗」。更高層次者為腐敗「期權化」,亦即延後利益也。例如某些官員在位期間,為某集團提供方便或消息,不會得到即時的報酬,而是在離職後才體現其所得利益,如在某集團當個掛名職員,每月支取高薪等。不論是「硬腐敗」還是「軟腐敗」,一旦被揭發,都要即時受到法律制裁。然而,「期權化」的腐敗最是令人束手無策,難以杜絕。因為沒有明顯的貪瀆行為,亦沒有貪贓的明證,但卻是眼下普遍的現象。一些表面上清廉的官員,往往在離職後才開始行使期權。

腐敗也就是權力與利益有機的結合。現今社會複雜,政治與經濟密不可分,財閥之間形成的利益集團與官員以至掌權者的關係千絲萬縷,往往能夠運用影響力,左右政府施政。這現象不論東西方亦屬尋常,小則構成不公平競爭,大則損害公眾利益。擁有權力者,可以輸送或接受利益,以權力換取好處,或利益期權。反之,財閥推舉出來的代理所獲的政治權力,本身也是利益的交換,因為獲取政治權力之際,也是向金主提供保護傘和輸送利益之時。究其實,現代民主選舉的過程,亦不過是各利益集團的角力,既要維護自身的既得利益,也在爭取未來利益的最大化。不論東方西方,當今沒有不腐敗的政府,因為腐敗幾乎已被常規化,甚至已被藝術化,一點政治化裝,賄賂便可以成為贊助,利益交換也就是政治妥協。一切美化得完美無瑕。

曾偉強
二○一二年三月四日

Friday, 2 March 2012

死不認錯 道什麼歉

曾蔭權接受款待和疑似廉租深圳豪宅等連串事件,一浪接一浪,正是風波不息,痛心嘆奈何!痛心的是香港出了一個如此貪「方便」的特首。

觀乎曾蔭權三月一日在立法會特別答問大會上的表現,實在慘不忍睹。不忍睹的是其差勁的演技、拙劣的演詞、謬誤的演繹。

他在發言時幾度狀似梗咽,垂頭不語。然而,垂頭只因為要看稿;不語,旨在拖延時間;梗咽,只因氣在心頭。雖然他向公眾致歉,但不見其誠,就連來個九十度鞠躬也沒有,可見他壓根兒不承認有過失,更遑論悔意。

假若他當時真的哭了出來,或許還可以博取一點憐憫,但他沒有。他欲哭無淚,因為他不是因為知錯而感悔疚,而是因為他只感到受屈,錯不在他,千錯萬錯,就是錯在時代變了,市民的期望變了。要怪應怪時代的變遷,要責應責市民的刁難。因為他從來如此,何罪之有?

他道歉,只是因為「這一連串事件已令公眾、傳媒輿論、各位議員及公務員同事感到憂慮,也動搖了市民對香港制度的信心。」但究其實,連串的報道都是事實,而動搖市民對香港制度的信心的不是連串報道,而是特首本人。

連串有關坐豪華遊艇,乘私人飛機,租深圳華宅的報道,不令公眾質疑曾特首的誠信和操守才怪!正是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且不說這是最根本的為官之道,就是凡夫俗子、平民百姓也曉得這個道理。更何況是一地之最高領導?

更是教人咋舌的是,他在發言時反問「為什麼這些種種的指控,傳媒、議員及市民會相信呢?」這在在說明他對自己的行為毫無悔意,更甚者是他完全沒有意識到他到底幹了什麼令市民不滿,輿論批判。

曾蔭權自始至終沒有認錯,其謬誤的邏輯把問題推給市民大眾,因為「在處理遊艇、私人飛機款待一事上,與公眾期望有落差。」他強調自己一直緊守規矩,但這規矩卻與別不同,由他一人制定,適用於他一人,而一直以來亦只有他一人知道有這規矩的存在。

說到底,就是他一直以來均自以為是,不獨遠離群眾,亦把數十年公務員的歷練置諸度外。勝利令人沖昏頭腦,權力令人腐化。信焉!

曾偉強
二○一二年三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