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6 February 2012

這個立春真寒冷

二月四日,農曆正月十三,立春。俗諺說「吃了立春飯,一天暖一天」。立春是春天的開始,象徵大地回暖,但今年(二○一二年)的立春卻不太暖,受到北極冷空氣影響,歐亞大部分地區面對酷寒天氣,數以百計的人被凍死。

暴雪寒風襲擊歐洲多國,部分地區出現百年來最低氣溫。南韓首爾錄得零下十七度的五十五年來最低紀錄。中國內蒙古也一度錄得零下五十度的極低溫。嚴寒天氣沒有隨立春的到來而消去,反而還有可能持續一段時間。不過,俗語說「立春寒,一春暖」,不知今年的春天,又是否會特別溫暖。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稱「打春」、「咬春」、「報春」,古時候也有「立春節」或「春節」之稱。到了民國初年,才以正月初一為「春節」,但歲次仍以立春為開始,即過了立春,才算新的歲次,故此,今年二月四日或以後出生才算是肖龍的。

自秦代以來,中國便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每年陽曆二月四日或五日太陽到達黃經三百一十五度時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有「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亦有其農業意義,即「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故此,中國傳統曆法又稱農曆。

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即每五天為一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意思是立春後五天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甦醒;再過五日,河裏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由於水面上還有尚未完全溶解的冰片,如同被魚背負着一般浮在水面。

這應是一幅美麗的圖畫,然而,當風雪不息,寒風不止,今年的立春,北半球凜冽刺人,不見回暖,這到底是什麼一回事?是大自然向人類發出的怒吼。德國阿爾弗雷德瓦格納極地與海洋研究中心發表的報告認為,造成歐亞寒冬與北美暖冬的罪魁禍首應是全球暖化,而全球暖化的元兇便是人類。

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近年北極夏季融冰速度加快,而到了冬季,極地冰山面積縮小,令到氣壓下降,擾亂了北極濤動。北極濤動是指北極的氣壓變動情况,通常北極上空受強低氣壓控制,相應的冷空氣便會聚集在北極地區,而中高緯度地區的氣溫便相對偏高;相反,當北極地區高空受高氣壓所籠罩,極地的冷空氣便受擠壓向南迸發,造成高緯度地區氣溫急降。今年北冰洋上空便出現高氣壓,因而造成暴雪冰吼的現象。

從前,北極濤動可把極地的冷空氣直接吹向美國東岸,而北大西洋濤動則帶動大西洋中部信風帶北上,為歐洲的冬季帶來暖流,抵擋從北極南下的冷空氣。然而,科學家認為,由於冰山融化令到北極濤動變弱,強冷空氣吹不到美國東海岸,亦無法與大西洋暖流相遇。而北大西洋濤動也無法將信風帶送入歐洲,北極的冷空氣便長驅直進深入歐洲腹地,甚至抵達南歐。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全球氣候變暖已經停止,並開始變冷,現時北半球異常的寒冷天氣只是全球天氣變冷的開端,而這樣的冬天可能持續三十年。英國《每日郵報》便稱今年的寒冬顯示「小冰河期」來臨。然而,世界氣象組織規定,觀察一個氣候態需要以三十年平均來考量,而從三十年滾動情况看來,全球氣候還是在變暖的。

小冰河期是指在歷史長河中,一段全球普遍降溫的相對較冷時期,但較主要的冰河期暖和,維時也較短。距離現在最近的小冰河期,有十三和十六世紀開始之說,而結束時間則幾乎一致認定在一八五零年前後。根據《北游錄》記載,在小冰河期期間,也就是清順治、康熙年間,太湖曾結冰,廣州亦落雪。

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雖然莫衷一是,但有氣象專家認為,從純自然因素考慮,地球是要進入小冰河期的;但如果計及人類活動造成的因素,卻又是令到全球變暖。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導致氣溫升高,而自然力量又讓氣溫下降。因此,說到底,是人類的活動攪亂了大自然的平衡,人類妄自尊大的後果,便是大自然的猛烈反擊。

際此「停杯不飲待春來」,而春仍不見蹤影,惟有靜待春雷響,叫醒百蟲,亦同時警醒無知的人類。



曾偉強
二○一二年二月五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