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12 March 2016

自殺,從來都是社會問題!


顧名思義,關心,是要用心的。不是只用口,更遑論語言偽術。教育局的甚麼緊急會議,談的是「輕生」。雖然,輕生常指人自殺,但其本義是指不愛惜生命。這說明一個事實,特府,以至我們的社會,仍然不願直面死亡,正視自殺。

正當教育局因應多宗學生自殺,推出「緊急」措施之際,三月十二日,又有一名十一歲小生墮樓亡。是八天內第宗學生墮樓死亡事件,亦是去年月新學年開課至今,發生的第二十一宗學生自殺事件。

假如學生自殺需要特別的關注,甚至提升至危機程度的話,那麼,無日無之的因病自殺、厭世尋死,又該如何看待?自殺,從來都不是自殺者的個人問題,而是社會問題。事實是,自殺,與人類歷史齊一,是人類社會亙古亙今,攧撲不破的現象。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三月十二日早上出席電台節目後,仍在重點推銷TSA,避談學生自殺。可見特府高層,即便是教育局執行政治任務,比關心學童來得重要。

吳克儉其後出席香港校董學會就職典禮後,因應該名十一歲女童墮樓事件,表示「非常痛心」,並且重申「每一個個案都有它的獨特性,不是有單一的原因而導致它的發生。所以我們覺得最能夠對症下藥的方法是一個跨界別和全社會都要一同努力去處理這件事。」

這正好說明自殺是社會問題的本質至於甚麼專責委員會,壓根兒未能對症下藥。因為,問題不是我們的學生,而是我們的社會。曾經有人說過,孩子們出了問題,其實是成年人出了問題。因為孩子都是我們教出來的。

涂爾幹在《自殺論》中指出,「乍看起來,自殺者所完成的動作似乎只表現他個人的性格,實際上是這些動作所表現出來的某種社會狀態的繼續和延伸。」因為,「生活中沒有必然引起自殺的不幸。」

自殺,就是對現狀的揚棄,對存在的否定。選擇自殺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看不到活下去的理由,又或是不存在比存在的價值更大雖然,在香港,生命教育近年已悄悄起革命。然而,對死亡的忌諱,依然幾近恐慌的程度。即便是吳克儉三月十日召開緊急會議後會見傳媒時,也避談「自殺」二字,而是說「學生輕生事件」。

不直面死亡,不正視自殺,生命教育又從何談起?生與死本來就是生命的一體兩面,合起來,才是完整的生命。沒有負數數字不能完整。沒有負面情緒精神面貌亦不得圓滿。盲目地,甚至是近乎病態地追求所謂的「正面」,壓抑甚至是摒棄「負面」。只說明我們的社會真的病了例如近年經常聽到「有機會患癌」之類的說話,這正正是盲目追求「正面」的笑話。因為「機會」一詞,是帶正面意義的。但誰又想患癌呢?

二千多年前,莊子便告訴我們,人的生與死不是問題,人如何看待生與死,才構成了困擾人生的問題。自殺只是死的一種形式,如何死不是最主要的問題,問題是因何而死。正視自殺的行為,重點也就在於消解尋死的原因,為何看不到活下去的理由。

自殺,不是簡單的贊成與反對的問題,而是人如何看待生命的問題,在人生洪流中如何得一安頓的問題。自殺,畢竟是人生中千百個選項中的一項,本身沒有對與錯錯的是逼我們選擇自殺的社會

人生會否快樂,沒有人說得準。但可以肯定的是沒有快樂的童年,便沒有快樂的人生。


曾偉強
二○一六年三月十三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