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四日,意大利中部歷史名城佩魯賈(Perugia)附近,發生六點二級淺層地震,多個山城夷為平地。震區儼如世界末日,災民恍似置身地獄。地震威力強烈,百多公里外的首都羅馬,以至鄰國瑞士,甚至一海之隔的克羅地亞均有震感。
意大利這次大地震引起全球關注,成為國際焦點。但同日,印尼蘇門答臘南部海域發生的五點九級地震,以及緬甸發生的六點九級地震,卻幾乎沒有人留意。事實是,地震已非偶然,更不是遙遠的事。
根據中國地震局的統計,今年(二○一六年)截至八月十九日,全球已發生了十二次七級以上地震,包括四月十三日緬甸七點二級地震和四月十六日日本九州七點三級地震。去年全年,則有十八次七級以上的大地震。
再看遠一點,由二○一○至二○一四年,分別錄得二十八次、二十五次、二十次、二十三次和十三次。在二○○一年至二○○九年期間,發生七級以上地震的次數,平均每年十七點七八次。
而截至七月三十一日,大陸及周邊地區發生五級以上的地震,已有二十一次。而去年全年,大陸及周邊地區共發生三十次五級以上的地震。二○一三年和一四年,則分別錄得四十五次和三十一次。
看近一點,在截至八月二十七日止,全球在今年八月份,共發生了七十一次介乎二點二至七點五級的地震。這些數字,說明一個事實,地震真的無日無之。由唐山到西藏;從印尼的海底,到意大利的山城;由貧窮的緬甸,到富足的美國。地震無所不在,與萬物為一。
有研究指出,人類活動導致的碳排放,不僅令到氣候異常、全球暖化、海面上升、冰山溶解,也會引發愈來愈多的地震。
澳洲國立大學地球科學系的加姆皮羅•埃法達諾(Giampiero
Iaffaldano)博士,二○一一年二月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發表題為〈Monsoon speeds up Indian plate
motion〉的論文(https://perso.univ-rennes1.fr/laurent.husson/PAP/iaffaldanoetal11.pdf),透過研究季風侵蝕喜馬拉雅山東部的作用,分析印度板塊的運動。結果顯示喜馬拉雅山東部被侵蝕的岩石,導致的質量改變足以解釋印度板塊發生的逆時針旋轉運動。
加姆皮羅•埃法達諾在文章中指出,很多地質現像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但現在找到了相反的規律:長期尺度上的氣候改變同樣會對地質作用產生影響。在數百萬年的時間尺度下,氣候改變甚至能通過負反饋機制改變板塊運動的模式。
《國家地理》雜誌也曾於二○○八年刊登報告指出,大冰塊的融解可引致地震,並預測地震會隨着全球暖化,兩極冰川加快融解而愈來愈多。加拿大地質學家Patrick Wu早在二○○六年已指出,地殼比很多人想像中敏感,冰川融化改變地殼上的壓力後,會引致地震和海嘯;並估計隨着全球暖化日益嚴重,地震會愈來愈多。
二○○九年四月六日意大利中部發生六點三級大地震前,衞星圖片顯示南極威爾金冰架(Wilkins lce
Shelf)北部的Charcot island,在二○○八年三月三十一日至四月六日期間出現裂痕,再完全分裂,令大量冰塊流進南冰洋。
在這次意大利中部發生六點二級地震翌日,即八月二十五日,由三十一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經過十六年的觀測與資料搜集,在鄰近太陽系的半人馬星系內,發現一顆類似地球的行星。科學家宣稱,該顆命名為Proxima b的行星,有望成為人類尋找外星生物和宜居星球帶來新希望。
新希望?事實是,Proxima b距地球約四點二五光年,約四十點三兆公里。以現在的技術,從地球出發到Proxima
b,需要三萬年。記得去年,美國太空總署也曾表示,按照目前載人登陸火星計劃的進程,人類有望在二○三○年踏上火星。
說到底,這些太空計劃,目的就是離開這個孕育人類歷史文明的藍色星球,拋棄這個被人類在過去數百年,破損得體無完膚的地球。而這些太空計劃,涉及的金額可真是天文數字。假如將這些數以千億計的資源,用於守護環境、扶助貧苦、消弭戰亂,建設真正與大自然和平共處的空間,人類又何須離開宇宙間唯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球?
面對大自然,人類也真的很渺小。地震是大自然發出的其中一個警號或是反擊,是地球生病打哆嗦,還是因害怕而顫抖?但問題不是大自然離棄人類,而是人類從破壞(大自然)中建設(人類社會)所帶來的惡果,令人類愈來愈遠離大自然。但人類始終不明白,地球可以沒有人類,但人類不可以離開地球。
曾偉強
二○一六年八月二十八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