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0 April 2014

藍與白的回憶

摩洛哥是個既古老又年輕的王國。她擁有坎坷而悠久的歷史,但卻是一個獨立不久的國家。被尊為「獨立之父」的穆罕默德五世,是獨立後的首任君主,但獨立後只有五年的在位時間。現任的穆罕默德六世是第三任國王,即穆罕默德五世的孫子。走在摩洛哥的大城市上,不難發現最主要的大道都冠以穆罕默德五世之名,而不少學校、醫院、劇院以至機場,都以穆罕默德五世命名。

從七世紀阿拉伯人進入摩洛哥以還,摩洛哥經歷過六個王朝,亦多次遷都。現在的阿拉維王朝建立於一六六四年,是統治時間最久的一個王朝。阿拉維家族的祖先是穆罕默德女兒法蒂瑪的兒子哈辛的後裔。他們十三世紀從阿拉伯半島遷至摩洛哥,在東部的塔非拉特一帶定居,直至一六六四年成為蘇丹,建立了阿拉維王朝。

阿拉維王朝最著名的蘇丹是穆萊‧伊斯梅爾(Moulay Ismal)。伊斯梅爾執政期間,為清除南部地方勢力,曾用兵達二十年之久,軍隊所到之處,必修建城堡,用以屯兵安民。現在南部歐薩薩一帶,仍保留了不少城堡,如已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的埃本哈杜古城。對外,伊斯梅爾先後從英國人手中收復了丹吉爾,從西班牙人手裏奪回離丹吉爾不遠的阿拉伊什和艾西拉。

可惜,隨着伊斯梅爾一七二七年離世後,摩洛哥的國運開始走下坡,而外國勢力對摩洛哥亦一直虎視眈眈。伊斯梅爾的繼任人閉關鎖國,中斷了一度興盛的對歐貿易。而隨着強人離去,地方力量重新坐大,到了十九世紀末,由蘇丹直接控制的土地不足三分之一。

歷史的軌跡何其相似,正當中國備受列強欺壓的同時,十九世紀也是摩洛哥另一個噩夢的開始。歐洲列強輪番蠶食摩洛哥的土地,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戰爭,一再迫使蘇丹簽下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到了一九一二年,蘇丹被迫簽訂保護國條約,從此,法國控制了摩洛哥的大部分地方,西班牙亦控制了北部和南部的一些地區。

到了二十世紀初,摩洛哥人開始以武力鬥爭反抗殖民統治。一九二七年,穆罕默德成為蘇丹,他大力支持民族解放運動,曾親赴巴黎,要求取消保護國地位,但不得要領,更先後被流放到科西嘉島和馬達加斯加。不過,歷史的潮流不可逆轉,在武裝鬥爭和群眾遊行示威的雙重壓力下,法國最終同意結束流放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於一九五五年十一月六日回到摩洛哥。翌年三月二日,摩洛哥宣布獨立,改名為「摩洛哥王國」,蘇丹改稱國王,定都拉巴特。

拉巴特位於摩洛哥西北的佈雷葛列格河口,面向大西洋,與菲斯、馬拉喀什、梅克內斯並列摩洛哥四大皇城。二○一四年四月十四日,來到奧戴亞城堡(Kasbah des Oudaias),一座巍然矗立大西洋海濱的堡壘呈現眼前,進耳卻是大西洋的浪風,和歷史的低吟。奧黛亞城堡佔據拉巴特城市最古老的部分,這個原始的地方曾經叫做利巴特(Ribat),崖頂是鳥類棲息處,而城堡的另一邊,則是先人的安息處,那裏可以看到壯麗的海洋。

城堡內很不摩洛哥,而教人眼前一亮的,是藍與白的和諧配置。穿過那已有八百多年歷史的大門,恍如進入希臘小城,頓時勾起了聖托里尼(Santorini)的回憶。聖托里尼是我們兩口子蜜月旅行所到之處,當年是乘坐郵輪前往的,沒有在島上留宿,但印象難忘。如今踏足奧戴亞城堡,有如再一次踏上聖托里尼。

堡內由一條主要街道貫穿,兩旁有不少橫街窄巷,所有的屋子下半部分髹上藍色,上半部漆成白色,若非店前街角的阿拉伯文,真的以為置身希臘小島。大街兩旁滿布小商店,有售賣麵包的,有出售紀念品的,有販賣日用品的,還有一間是賣橙和橙汁的,店子還以橙皮削成螺旋狀長條作為裝飾,非常有趣。除了商店,還有民居,雖然民居大都位處橫巷裏頭,但也有些站在大街上,而且門上還有代表法蒂瑪的「手」形裝飾。雖說大街,但不消十來分鐘便可以來回走畢,但徜徉其間,卻又愜意非常,進眼的盡是藍白色的印記。

據說這裏的房屋大部分由來自西班牙的難民重建,因此充滿南歐風味。而城堡於西元一一九五年建造的艾爾莫哈德大門,是一處雕刻的拱門,有精美的裝飾。大門正好面對大街,往前走約二百公尺的左邊,便是拉巴特最古老的清真寺,建於十二世紀,曾於十八世紀重修。大門外旁邊的花園,是伊斯梅爾所建,花園不大,幽雅精緻,花木繁茂,園內還有一株不知名的大樹,高聳入雲。當然少不了還有多株橙樹。

由於尚有時間,我們信步前往不遠處的崖邊看海。那裏滿布先人墓穴,每天聽着大西洋在放歌,真的羡煞凡人,擁有如此優美的環境以作安息之所,想必能護蔭後人無疑。假如水真的代表天堂,那麼,這些先人們都身處天堂了。懷着敬意離開奧戴亞城堡,但腦內卻縈迴着藍與白的片段。


曾偉強
二○一四年五月一日




白屋的呼喚


按順時針方向在摩洛哥繞了一個小圈,有點意猶未盡,但卻於願足矣。這是第二次踏足摩洛哥,但卻是第一次正式入境。一九八四年當航海實習生的時候,曾經來過卡薩布蘭卡,從摩洛哥載運橙子往歐洲。那次是一次難忘的經歷,當時遇上一位老人家,印象深刻,至今難忘。多年以來,一直想再次踏足卡薩布蘭卡,看看碼頭以外的卡城。恍惚是某種揮之不去的呼喚在五內迴旋。


這次旅程,正正是從卡薩布蘭卡開始,但逗留的時間只有半天,在卡城留宿一晚,第二天早上便驅車前往首都拉巴特。二○一四年四月十三日下午二時許降落穆罕默德五世國際機場,因此原先的行程是沒有午飯的,那也不打緊,因為已在機上吃過了。誰知領隊臨時安排了一頓豐富的午餐,當時的狀況,如何吃得下?只是勉強吃了一點,當晚便拉肚子,也許真的是吃出禍來了。


離開機場,映入眼廉的不是甚麼,是路旁的橙樹,而且都果實纍纍。這不期然勾起了當年碼頭的回憶。但路旁的橙是不能吃的,因為太酸,否則早已被人採摘一空了。事實是,摩洛哥的主要城市均種植大量的橙樹,除了綠化,還會送來陣陣橙香,是摩洛哥獨有的氣味。但橙樹均被修剪得很「整齊」,像個輪胎的模樣,不似樹形。


一個多小時的午飯,其實是用來打發時間的,因為當天下午只有兩個景點:哈辛二世大清真寺和穆罕默德五世廣場。兩地的參觀時間不用太多,而且當天清真寺不開放,所以才加插午膳「殺時間」。


卡薩布蘭卡的官方名稱是達爾貝達(Dar el Beida)。據記載,西元七世紀時,這裏是名叫安法的羅馬古城,其意為「高地」。中世紀伊斯蘭教傳入,令當地經濟快速發展。安法古城於一四三八年被葡萄牙殖民者破壞。西元十五世紀下半葉,葡萄牙人將安法更名為卡薩布蘭卡。十八世紀中葉,摩洛哥國王西迪‧穆罕默德‧阿卜達拉赫下令在原安法古城舊址興建新城,定名為達爾貝達。


達爾貝達是阿拉伯語,意為「白色的房子」。但不知是城因名而建,還是名因城而起。整座城市的建築大多數是白色的,就是阿拉伯漁民的住宅也是在褐色峭壁下呈現白色,與遼闊湛藍的大西洋相映成趣。十八世紀末,當西班牙人得到這座城市港口貿易的特權後,將城市稱為「卡薩布蘭卡」。而「卡薩布蘭卡」正是西班牙語「白色的房子」的意思。摩洛哥獨立後,為清除殖民主義色彩,恢復達爾貝達的名稱,但大多數人仍稱它為卡薩布蘭卡。


這也許是拜一九四二年的經典電影《北非諜影》(Casablanca)所賜,儘管這齣電影其實沒有一個場景是在卡薩布蘭卡拍攝的,影片百分百完成於好萊塢的攝影棚。瑞克的「Rick’s Café」則是根據一家在丹吉爾的古老旅館搭建出來的。據聞現在卡城內真的有一家「Rick’s Café」,只是這次無緣相見。


離開餐廳,首先前往穆罕默德五世廣場,廣場位於市中心,前稱聯合國廣場,到了法國殖民時代結束後,才易名為穆罕默德五世廣場。廣場除了堆滿假日的人群,還有數不清的野鴿和小販,人鴿共融,亦不分本地人和觀光客,廣場的胸襟真的很寬廣。遊走於廣場,不時看見打扮得滿身紅彤彤,閃閃生輝的賣水人。當然,今天的賣水人不會真的賣水,而是讓遊客拍照以賺取金錢。馬路中央的輕鐵路軌,隔開廣場和另一邊的市政廳。廣場面積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充滿本土情懷,是當地人消閒的好地方。


假如能夠進內參觀,單是哈辛二世大清真寺便需要整個下午的時間。哈辛二世大清真寺無疑是一座驚世建築,令人眼前一亮。它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亦是西北非地區最大的現代化清真寺。由摩洛哥前國王哈辛二世提議修建,因此命名為哈辛二世大清真寺。自一九九三開放以來,便成為卡薩布蘭卡的地標。


清真寺座落於填海土地上,面向遼闊的大西洋,恍惚從海洋破浪而起,就如《古蘭經》的詩篇:「真主的王位被建在水上」。寺內能容納二萬五千名朝拜者,而寺外的廣場和庭院則可容納八萬人。至於清真寺的建築費,一直有不同的揣測,因為確實的金額沒有正式公布。然而,清真寺的部分費用是來自國民捐獻的,而為了體現全民奉獻和參與的精神,最低的捐款金額是一迪拉姆(Dirham),相當於八分之一美元。據說當年摩洛哥人民共捐出八億迪拉姆,相當於一億美元。


雖然不能進內參觀這一座現代化的清真寺,但環繞拜喚塔的廣場亦足以教人神往。偌大的廣場像如何也走不完似的,那些迴廊和馬賽克,還有充滿伊斯蘭特色的圖案,教人永遠看不完。清真寺外部以白色大理石砌成,配以綠色琉璃瓦和形狀不一的銅飾品,為莊嚴的清真寺添上幾分生趣。


由於時間關係,還來不及仔細端詳清真寺的外貌便要離開,實在可惜。這座睥睨大西洋的清真寺,恍惚在向海洋發出某種呼喚,教洶湧的浪濤也來歌頌真主的偉大。離開哈辛二世清真寺,不期然想到發源於沙漠的伊斯蘭,卻也在海上豎起昂然偉岸的清真寺來,豈是當年穆罕默德意料所及的。


翌日一早,便啟程前往首都拉巴特,帶着疲憊的身軀來到卡薩布蘭卡,匆匆的一瞥,無法看清碼頭以外的卡城。然而,在要離開的一剎,卻又很想看看卡城的碼頭。



曾偉強

二○一四年四月三十日




Monday, 28 April 2014

務求取得海難真相


自梁特當政以來,既不得民心,亦不得公務員之心。南丫海難正是其整治公務員的良機,故此在下不相信梁特有護短偏私之意。只是公開與不公開內部調查報告之間有很大的空間。

 

二○一二年十月一日,是香港無法忘懷的傷痛日子。當晚香港慶祝中國國慶煙花匯演之際,在南丫島西北的西博寮海峽發生撞船事故。一艘載逾百人的香港電燈客船南丫四號被港九小輪雙體船海泰號撞擊後迅速翻沉,南丫四號乘載的一百二十七名船員及乘客墮海。連同海泰號上受傷的八名乘客與兩名船員,以及參與救援時受傷的四名警察及和消防員,事故共釀成三十九亡、九十二傷。

 

當晚梁特第一時間到海怡半島公眾碼頭了解拯救情況,亦聯同時任中聯辦副主任的李剛到瑪麗醫院慰問傷者。與此同時,梁特竟要求廣東省調派打撈船來港協助打撈。這充分反映出梁特對香港的能力不認識和不信任。而他站在李剛背後的模樣,壓根兒不像一區之長,而是李剛的隨員,直教港人難堪。當時聲稱「特區政府十分重視今次事故」的梁特,到底有沒有想到他的現身只會阻礙救援工作?

 

梁特十月二日在瑪麗醫院探望撞船意外傷者後會見傳媒時強調,在搜索和救援的同時,會徹查這件事,一定要了解這件事的成因。他說:「(調查)撞船的原因是我們下一步的工作,調查這個原因我們一定會盡全力徹查,務求取得這件嚴重海難的真相。」搜救和調查是理所當然的,問題是取得真相之後如何跟進。

 

同月二十二日,高等法院上訴法庭法官倫明高獲委任為南丫島撞船事故調查委員會主席,調查事故原因,並在六個月後提交報告。梁特二○一三年四月三十日會見傳媒時說,委員會已於四月十九日提交報告。但「涉事的兩名船長已被落案控告誤殺罪。由於涉及刑事司法程序,政府不應影響兩人接受公平審訊的權利,在尋求法律意見後,決定在刑事司法程序結束前暫不公開報告中有關兩名船長責任問題的部分。」報告的其餘部分則悉數公開。

 

不過,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二○一四年四月二十四日晚上公布的海事處內部調查結果,卻只有數十頁的摘要,全文四百三十頁的南丫海難內部調查報告則秘而不宣,理由是避免妨礙正進行的刑事調查,但其後則改口為避免可能出現的刑事調查和紀律聆訊。刑事檢控專員楊家雄四月二十八日出席立法會經濟事務委員會時表示,報告牽涉公職人員行為失當,與刑事調查方向重疊,全面公開報告會影響調查,甚至以後檢控過程的公正性,現階段公開會影響調查及日後的檢控,例如涉事者可能修改或虛構口供。但問題是,提供假口供本身屬刑事行為,市民真的會接受因為可能出現的假口供而不公開整份報告嗎?

 

事實是,警方在事發當日已展開刑事調查,並且拘捕七人,包括兩名船長。但警方的調查沒有「下文」,難道真的在等海事處的內部調查報告?值得一提的是,梁特卻如先知般,早於二○一三年九月三十日發表題為〈南丫海難〉的網誌,表示「一定會秉公和全速處理內部調查工作……必定會嚴肅處理任何失職或失責的人員。如有發現涉嫌違法的,肯定會轉介給執法機關跟進。」

 

正是無巧不成話,四月二十七日韓國總統朴槿惠批准了總理鄭烘原的辭職請求。鄭烘原表示對「歲月號」沉船事件負責,引咎辭職。鄭烘原在記者會上說,政府在事先預防和事後救援均存在疏漏,為此向國民表示深深的歉意。而作為總理,理應承擔全部責任並辭去現有職務。載有四百七十六人的「歲月號」客輪,四月十六日上午在全羅南道珍島郡海域沉沒。乘客中包括三百二十五名前往濟州島修學旅行的京畿道安山市檀園高中的學生和十四名教師。

 

觀乎特府的問責官員,只會戀棧權位,從不問責,實港人之悲。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新聞處四月二十四日下午五時發出「編輯注意」,通知傳媒運輸及房屋局在晚上召開記者會,交代南丫海難的海事處內部調查結果。然而,在半小時後,即下午五時三十分便發出新聞稿,表示「行政長官梁振英將於四月二十六日至五月六日上午離港休假。」世事真的這麼巧合嗎?

 

 

曾偉強

二○一四年四月二十八日

Thursday, 24 April 2014

感謝受害者及家屬的配合


說到遣詞用字,菲律賓的英語能力再差,也是跟美國學的,總比中國大陸好一點。二○○一年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在發生中美南海撞機事件後曾說「we regret that」、「We've expressed sorrow for it, and we're sorry...but it can't be seen as an apology, accepting responsibility」。鮑卿的意思為何,香港人,你懂的。但馬尼拉人質事件既已提升至中央層面,「regret」一詞接受與否,當然不是香港特府說了算。

 

長達三年零八個月的抗爭,最終也不過換來一聲「歉意」(regret),是傷者和受害人家屬累了,真的不想堅持下去,還是另有別情,相信只有當事人才知道,但有報道指「港府一直希望家屬盡快『收貨』,在近月的會議上,有高官一度因家屬的要求『黑面』。」卻是空穴來風,未必無因。事實是,梁特二○一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宣 布事件告一段落的同時,迫不及待地親自宣布撤銷對菲律賓的制裁,和由黑色旅遊警示降至黃色,在在反映港菲關係正常化才是特府的首要考慮。

 

根據特府和菲律賓政府發出的聯合公告,菲律賓政府向受害者及家屬致以最悲痛的歉意(most sorrowful regret)和至誠的慰問,並對他們蒙受的痛苦表達最誠摯的哀悼。為體現菲律賓人民最誠摯的關懷,並對香港人的傷痛感同身受,以及為彌補受害者及其家屬的損失,受害者或其家屬將獲得額外的慰問金。菲律賓政府向特區政府提供已採取的刑事和行政懲處程序的資料,並保證採取措施追究須負責的人員,盡早完成餘下的程序。菲律賓政府已向特區政府保證,會致力避免同類事件再次發生,並已實施一系列措施,保障訪菲旅客的安全。公告回應了四項要求,其中賠償、懲處和保障旅客安全三項問題不大,但道歉一項則有商榷餘地。

 

sorrow」一詞等同「regret」,故此,「sorrowful regret」本身重複累贅,面表上是加強語氣,實質上卻無關宏旨。「regret」一詞的意思,是「為……感到遺憾、 惋惜、後悔」,也有「懊悔、哀悼、抱歉」等含意。雖有抱歉的意思,但卻可以是以第三者身分表達的歉意,也就是不承認責任。而「歉意」,則是「抱歉的心意」,曹禺《日出》第二幕便有「這一束花是我送給你的,我祝你永遠像今天這麼美,並且也讓它代表我的歉意。」的對白。

 

至於「道歉」,正式的英文用語是「apology」,也就是以書面或口頭形式表示歉意和認錯。易宗夔《新世說‧輕詆》有「越日, 又謁胡,胡 一見即拱手道歉。」而老舍《二馬》第三段十一也有「有時候隨着個姑娘在人群裏擠,踩着了老太太的腳尖也顧不得道歉,一個勁兒往前趕。」等語。

 

梁特不獨二○一三年十月會見菲律賓三世祖總統時被矮化,現在亦被菲方的文字遊戲所作弄。但究其實,自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向阿奎諾三世施壓後,菲方終允與香港開啟部長級會議,事件已提升至中央層面。故此,即使現在的方案不是完美的方案,但卻是中央接受的方案,這一點應無異議。而梁特四月二十三日會見傳媒時表示「事件得以解決,特區政府感謝國家領導人和外交部的關心和支持,感謝受害者及家屬對特區政府的信任和配合。」這一個「配合」,實在可圈可點。

 

值得一提的是,梁特當天自詡事情的轉捩點是二○一三年十月他與阿奎諾三世的會面。真的嗎?可不要忘記當年五月發生了「廣大興事件」,台灣漁船廣大興號遭菲律賓武裝人員亂槍射擊,漁民洪石成死亡。菲方起初拒絕道歉,台灣馬英九政府在一個星期內宣布向菲方實施十一項經濟制裁,菲方隨即軟化,向死者家屬道歉並賠償約二百六十萬港元,事件在三個月內解決。

 

由此觀之,菲方是「不見棺材不流淚」,而人質事件受害人家屬和傷者眼見人家三個月便解決了香港三年也解決不了的問題,箇中感受實不足為外人道。事實是,迫使菲方讓步,實不為也,非不能也。

 

 

曾偉強

二○一四年四月二十四日

Thursday, 10 April 2014

調控樓市不能鬆懈?


政府的行為,永遠落後於形勢。早於二○一二年十月推出的加強版額外印花稅和買家印花稅,法例的修訂延至二○一四年二月二十二日才獲得立法會通過,真不敢想像修訂不獲通過的後果。然而,在「辣招」推出之初起,反對聲音已不絕於耳。弔詭的是,在該兩項修訂通過,而雙倍買家印花稅修訂尚在審議之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弦更張,呼籲特府「減辣」。值得注意的是,國基會從來都是「事後孔明」,在這個時候建議「減辣」,實在值得深思。

 

二○一三年一月,國基會曾發表報告,建議特府應因應風險形勢,有需要時可「加辣」,但事隔十五個月,便改為建議有需要時「減辣」。期間反映香港整體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微升約百分之一。而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二○一四年三月住宅樓宇買賣合約同比下跌三成。事實是,削需求實無助港人置業,說到底,樓價依然高企,而特府亦不可能讓樓價大跌。

 

梁特二○一四年四月九日出發前往博鰲前主動回應了國基會的報告,他重申特區政府會繼續努力不懈地解決香港市民的房屋短缺問題,但同時指出改劃土地遇上地區層面的反對。問題是,政府實應大刀闊斧開闢土地資源,而不是在地區上覓地改劃,增建「牙籤樓」,徒增社會矛盾和怨氣。話說回來,談到是否「減辣」時,他說:「我重申一次,雖然我們現時在調控樓市方面有一些初步成效,但下(落)去,我們一定不能夠鬆懈。長遠來說,一定要做好這個供應的工作,尤其是公屋供應的工作。」言下之意是否定「減辣」,一步也不能退。

 

梁特用上「鬆懈」一語,實在可圈可點。「鬆懈」一般作「放鬆」解。蕭紅《生死場》有「她的腿骨軟了,鬆懈了。」之句。但有意思的是,「鬆懈」也可解作「不密切、不協調」。毛澤東在 《反對自由主義》中便提到「(自由主義)是一種腐蝕劑,使團結渙散,關係鬆懈,工作消極,意見分歧。」這是否在說明特府高層存在一些不密切、不協調的情況呢?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同日回應同一報告時,便清楚指出當市場正常化時,會按實際情況「減辣」,明顯與梁特的說法有別。不知是財爺意有所指還是說溜了嘴,被問到現在是否「減辣」的時機時,他說「現在草案還未通過」。現在還未通過的,正正是涉及雙倍印花稅的《二○一三年印花稅(修訂)條例草案》。然則,這是否意味當修訂條例通過之日,便是特府「減辣」之時?

 

果不然,翌日《東方日報》便頭版頭條報道特府正部署「減辣」。報道引述「消息」指出,「隨着美國退市步伐明朗化,本地發展商紛紛減價散貨,港府預計樓價會在未來一年加速下跌,為免樓價急速大幅回落,影響經濟民生及金融體系穩定,港府正開始部署『減辣』……先從針對本地買家的『雙倍印花稅』落手。」因為特別印花稅有助遏抑炒風,不會輕言撤銷。買家印花稅配合所謂的「港人優先」,亦不會隨意撤除。故此,報道引述「消息」指出,若特府「減辣」,雙倍印花稅肯定是首選。

 

至於「消息」來源,委實耐人尋味,但肯定是特府極高層,而且是極高層的財金官員。說到底,印花稅始終屬於財政司管轄範圍。《東方日報》更指出,特府部署「減辣」有迹可尋:「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過去一個月,先後在不同場合表明現時非撤招時機,但同時又呼籲立法會盡快通過有關雙倍印花稅的《二○一三年印花稅(修訂)條例草案》,原來是想暗示草案一日未獲三讀通過,港府便難以應用草案內的簡易機制迅速減辣。……到上月底,曾俊華於網誌撰文『畫公仔畫出腸』,表明港府希望『因應外圍環境轉變,迅速調整相關需求管理措施』(見二○一四年三月二十三日〈與青年和商界對話〉),但市場似乎未仍能理解其用意。」

 

梁特這邊廂矢言「不能夠鬆懈」,財爺那邊廂卻「畫公仔畫出腸」。這說明甚麼呢?香港人,你懂的。

 

 

曾偉強

二○一四年四月十日

Friday, 4 April 2014

梁特的橋頭經濟


香港的規劃歷史始於一八四一年香港開埠時,將香港島北岸的西部劃為維多利亞城,再細分為四百零四幅土地拍賣出售。一八五○年代起,香港首項填海工程文咸填海計劃開創了香港土地拓展的先河,成為香港填海造地的基礎。

 

不論是開放之前還是開放之後,香港一直也在扮演着進入大陸市場的橋頭堡角色,也就是一直在發揮着「橋頭經濟」作用。如今再一次搬出「橋頭經濟」四個字,只不過是又一次騙人伎倆,故弄玄虛。二○一二年九月,梁特「微服私訪」天水圍時,便曾表示要在元朗、天水圍發展多元化「橋頭經濟」。今天,元朗恍如小旺角,滿街陸客,而濕地公園更有如大陸人的後花園。不禁問,這就是梁特心目中的「橋頭經濟」嗎?

 

事實是,香港整體經濟停滯不前,競爭力每下愈況,作為地區首長,首要工作是振經濟,而不是講扶貧。一個毗連赤鱲角機場的人工島,可以逆轉香港下滑的經濟嗎?不到中環、尖沙咀、山頂、淺水灣的外地來客稱得上是觀光客嗎?在人工島建商圈,美其名分流旅客,但實際上表明一個事實,就是香港已併入珠三角一小時生活圈。

 

珠三角一小時生活圈目的是將珠三角融合為一個有機體,實現跨境工作和生活成為區內居民的常態。軌道交通是珠三角一小時生活圈的核心交通建設,首先是建成廣珠鐵路及廣深港鐵路,實現廣珠澳及廣深港沿線城市的一小時生活圈。然後是藉港珠澳大橋、深中大橋貫通珠江東西兩岸,實現珠江東西兩岸城市的一小時生活圈。到二○三○年,軌道交通將連接到珠三角都會各縣,實現縣級以上城鎮的一小時生活圈,全面貫通香港與珠三角交通網絡。

 

梁特二○一四年四月四日在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規劃署署長凌嘉勤和路政署港珠澳大橋香港工程管理處處長周進華的陪同下,視察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工程進度後向傳媒說:「發展好大嶼山和我剛才所說的大嶼山和大嶼山周邊的一些項目,可以讓我們發揮好『橋頭經濟』的價值。」他又重申只有發展好經濟,才有能力改善民生,所以一定會在盡力發揮大嶼山的戰略價值。預計二○一六年開通的港珠澳大橋,正正是一小時生活圈的重要環節。

 

梁特當天還煞有介事地提到環保。他說:「這個口岸的人工島選址時,已經考慮到對水質和海洋生態的影響……而在施工的過程當中,亦採取了嚴格的措施,確保水質不影響海洋生態和海洋生物,包括大家都很心愛的中華白海豚不會受到影響。」不錯,環保是重要的,而一切也是從環保開始。

 

前特首曾蔭權在《二○○八至二○○九年施政報告》中提出「綠色大珠三角地區優質生活圈」,以加強粵港環保合作為名,推動香港融入珠三角為實。國務院在二○○九年一月八日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二○○八至二○二○ 年)》,明確推動大珠三角區域轉型發展。其後粵港澳於二○一二年六月共同公布《共建優質生活圈專項規》,正式宣布為共建大珠三角優質生活圈作出貢獻。事實是,環保工作成效不彰,中港融合已然成形。這說明了甚麼?說明特區政府早已出賣了香港人,而港人卻只有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值得一提的是,二○一○年八月二十六日,國務院批覆《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將前海定位為粵港現代服務業創新合作示範區,主要承擔現代服務業體制機制創新區、現代服務業發展集聚區、香港與內地緊密合作先導區、珠三角地區產業升級引領區等四個功能,到二○二○年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生產服務業中心和世界服務貿易重要基地,屆時前海地區本地生產總值估計達到一千五百億元人民幣。假如前海的試驗成功,珠三角的金融及貿易中心便會在前海,而不是中環,香港勢必邊緣化。

 


曾偉強

二○一四年四月五日

Wednesday, 2 April 2014

樓市已不存在過熱情況


擱置者,即是把事情無限期地閒置一旁巴金《家》十一便有:「於是他翻出那本擱置了許久的日記本信筆在上面寫了一些字。」之語。若然「港人港地」有如那本日記本,日後有需要才拿出來的話,那不是擱置是甚麼?

 

《星島日報》二○一四年四月一日頭版頭條以〈「港人港地」政策悄悄擱置〉為題,報道梁特上任之初,高姿態推出「港人港地」政策,自推出首批兩幅啟德港人港地」後,府內部已決定擱置該項政策。發展局回覆立法會議員提問時,亦明言並無逼切需要在其他可供出售用地實施「港人港地」措施。

 

梁特當天出席行政會議前,主動回應「港人港地」的報道時,又再一次展示語言「偽」術,並且再度以「不存在」處理問題。也許,第四屆特區政府的存在就是為了「不存在」。也許,數年後,我們認識的香港也會「不存在」。

 

話說回來,梁特用字也真的精雕細琢,也予人無限想像空間。他說:「我們仍然是以香港本地居民的住屋需要為優先。有關港人港地』的政策,我們推出時說這是一個先導計劃,而且是在樓市過熱時才會用。自從我們推出大家俗稱雙辣招』措施後,樓市已經不存在一個過熱的情況,但我們下()去會繼續密切留意樓市的發展……現在海外買家的需求已經跌至一個非常非常低的一個數量。」

 

被問到擱置「港人港地」時,他卻不置可否,只說「這個政策在市場是被接受的,因此這政策是可行的,知道這政策的可行性之後,日後有需要的話,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啟動,如果有需要的話。 如果「港人港地」是為了協助港人置業的話,則應持續推行,因為這個需要無時無刻不存在。

 

問題是,如果「港人港地」是一項政策,則理應經過深思熟慮後才推出,施行後經過驗證後才檢討,詳細檢討後才決定是否修訂或撤銷。如今因為考慮到其他措施的成效而擱置,既於理不合,亦予人對第四屆特區政府的施政毫無章法的感覺。政府政策必須是貫徹的、透明的,不是因時制宜的行政措施。除非梁特將行政措施解讀為政策。而政府發出的信號應是明確的、清晰的,不是讓市場和受眾自行解讀的。

 

相對而言,「雙辣招」則實在得多,以增加交易成本來降低外地買家的需求。所謂「雙辣招」,是指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二○一二年十月二十六日宣布的兩項管理需求措施,包括提高額外印花稅的稅率和適用期,和全新的買家印花稅。其中買家印花稅針對非香港永久居民,包括外地人士、所有本地和外地註冊的公司購買本港住宅,需額外繳付百分之十五的買家印花稅。

 

根據稅務局的數字,買家沒有香港身分證的交易個案佔所有住宅單位成交量的比例,由二○○八年的百分之三點一,增至二○一○年的百分之四點五和二○一一年的百分之六點五。這些外地買家佔一手住宅市場成交量的比例,更由二○○八年的百分之五點七,急增至二○一○年的百分之十三點七和二○一一年的百分之十九點五。

 

梁特聲稱「雙辣招」存在一個過熱的情況,指的是甚麼?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四月二日在立法會財委會特別會議上說,「雙辣招」推出後,非港人購入本地物業的比例,已降至二○一三年的百分之二。這數字比二○○八年還要低。但問題是,外地人不來港買樓,不等如本地人能夠負擔現時的樓價。事實是,本地樓市成交持續下降,二○一三年三月住宅樓宇買賣合約共三千一百多份,按年減少逾三成。

 

值得一問的是,既然樓市已不再存在過熱的情況,那麼「雙辣招」也可以功成身退了罷!但可不要忘記,「雙辣招」屬於財政司管轄範圍,而「港人港地」則由發展局負責。減不減辣,可不是梁特一人說了算。

 

 

曾偉強

二○一四年四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