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零售額持續下跌,但香港的商場卻繼續加速變身「自由城」,將本地消費者,甚至小市民拒於門外。零售業是經濟支柱之一,但本地零售業的支柱卻不是本地消費者,這不是本末倒置麼?
說巧不巧,數日前被一輛綠線小巴的車身廣告吸引,是「唯一麵家」的廣告,這才知道除了荃灣店,「唯一」還有兩間分店,其中一間在沙田。「唯一麵家」在荃灣經營數十年,是傳統小店,街坊食堂,每次從地鐵出來都會見到。今天(八月三十日)翻開報紙,赫然看到「唯一麵家」沙田店結業的消息,除了突然,也感悲涼。
「唯一麵家」的老闆娘三十八年前從街邊推木頭車賣包、麵做起,成功開設三間麵店,不但發揮獅子山下精神,亦是員工心目中的好老闆,如今卻遭地產霸權封殺。兩年前續租應沙田廣場業主恒基要求,已花二百萬元翻新店舖,但今年續租,租金卻倍增至六十九萬元,業主明顯是想「騰籠換鳥」。說到底,就是大業主的貪婪,譜奏出小市民的哀歌。
香港的小店、老店一間接一間的倒下,商場、街舖不論大小,爭相變身走自由行路線。說實在的,商場,尤其是屋邨商場,根本的服務對象是屋邨居民,是香港的老百姓。現在自由行推高物價,抬高租金,也令到商店種類單一化,香港市民吃不起、買不起,如何消費?本地居民不消費,零售業又怎能撥亂反正?難道香港現在真的擠得只有陸客麼?
不久前鳳凰衛視節目《香港話你知》,便以荃灣愉景新城為例,探討自由行對香港商場的影響。愉景商場數年前開始大變身,變身前有多家大型快餐連鎖店,大眾化的美食廣場,街坊商店。現在多間連鎖快餐店消失了,美食廣場也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間又一間的中、高端食肆,最底消費五、六十元的午餐,二、三十元一杯的奶茶。還有珠寶鐘錶、化妝品等自由行商店。完全將愉景的居民摒諸門外。換句話說,愉景的居民,就連嘆一杯下午茶的地方也沒有了。這不是壓縮香港本地居民的生活空間是甚麼?
無論是社會層面還是經濟層面,自由行的負面效應早已浮現,香港政府和零售業界卻完全無視問題的本質。可不要忘記,香港購物天堂的美譽,不是源於自由行的。早於六、七十年代,「無煙工業」已是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但當年我們對旅客比今天更友善。辛棄疾《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云:「物無美惡,過則為災」。二○○三年推出的自由行政策,本來是幫助香港經濟復甦的,但如今整體經濟卻過度依賴自由行,有如吸食鴉片原先為了止痛,但卻上了癮,是福是禍,明顯不過。
香港七月份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按年跌百分之三點一,至三百八十七億元,這也是香港零售額連續第六個月下跌。其中珠寶鐘錶及名貴禮物的銷貨價值跌二成二,電器及攝影器材跌一成。但與民生相關的類別,如服裝的銷貨價值便升百分之五,超級市場貨品銷貨價值亦升近百分之六,食品、酒類飲品及煙草亦升百分之七點五。這說明甚麼?高消費自由行不再已成趨勢,盲目追求旅客數字的增長不過是緣木求魚。本地零售應回歸基本面,真正照顧本地消費者。
零售的本質是向最終消費者個人或社會集團出售生活消費品及相關服務,以供其最終消費之用的全部活動。旅遊的目的畢竟不是消費,自由行尤其是一簽多行的陸客來港的目的卻是購物,尤是是日常用品,這說明香港已被納入深圳生活圈的事實。一眾高呼維持香港好客之道的旅遊業界大員,請不要忘記香港還有七百萬市民在這裏生活。
曾偉強
二○一四年八月三十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