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0 May 2016

是誰標籤群育學校?


在屯門仁愛堂陳黃淑芳紀念中學校長致函立法會反對一間群育學校遷至該校旁邊逾一星期後,終於有特府高層開腔回應。不過,不知為甚麼不是教育局局長「唔得掂」,而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民望高」。

高永文五月八日出席公開活動後向傳媒表示,應該支持和體諒有特殊需要的家庭和小朋友,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比率愈來愈多,部分原因是診斷愈來愈準確。由此觀之,特府,至少高永文本人,首先認為這些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都是病人。雖然,在下絕不認同。

終於,吳克儉五月九日出席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前,意有所指地向傳媒說:「希望大家,特別是教育界人士,能夠本着有教無類的精神,接納及支持群育學校的學生。」不過,吳克儉關心的,首先是希望全社會支持立法會通過東灣莫羅瑞華學校遷校計劃。

有教無類」出《論語‧衞靈公》。意思是說,不要因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摒棄於教育對象之外,應該對所有人一同施教,不要將某類學生抽離,更不是將之視作「病症」。雖然,這正是現在特府的思維。

弔詭的是,群育學校的英文名稱是「Schools for Social Development」。也許可以理解為「社教化學校」。不禁問,社教化的最佳場所,不正是主流社會,主流學校嗎?

吳克儉又表示,希望公眾能夠全面及清楚了解(為有情緒及行為問題的學生提供服務的概念綱領)這份文件。他強力捍衞該份文件的「權威」和「正確」,只是引用文件的人以偏概全產生誤解。

仁愛堂陳黃淑芳紀念中學上月底致函立法會,表示基於未有「啟動正式而足夠時間的諮詢程序」,要求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暫緩通過,或否決東灣莫羅瑞華學校遷址的議案。信中還引述〈為有情緒及行為問題的學生提供服務的概念綱領〉的資料,形容莫校學生不受控制、身心失調反社會、吸毒、黑社會、邪教及濫交等。

在下無意追問為何身為一校之長,教育界的精英,卻不認識群育學校為何物。但若以一名路人甲,教育界的門外漢如在下,在不能親身認識取得第一手資料的情況下若要了解何謂群育學校,不看教育局的資料,不信教育局的權威還可以看甚麼,還可以信何人?

原來群育學校不是一間學校,而是指一類學校。正如教育局的〈概念綱領〉的標題所言,這類學校是專門照顧有情緒及行為問題的學生的。目前全港共有七間這類學校,除了這間東灣莫羅瑞華學校位於大嶼山石壁之外,其他六間均位處市區。(題外話,急於遷校,不知是否與特府準備「開發」大嶼山有關呢?)

根據教育局一份名為〈群育學校/院舍提供的支援服務〉的文件,適合入讀群育學校的學生,包括:罔顧學校紀律、與父母關係惡劣、經常與兄弟姊妹爭吵及打架、行為魯莽衝動(如發脾氣)、參與不良分子的活動等等。

不禁問,不良學生,反叛少年,每一個年代都不會陌生,亦不會少至於「與兄弟姊妹爭吵及打架」、「發脾氣」,更是成長的一部分。問題是,這些學生為何會成為特府和高永文口中經「診斷」出來的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如果這些都是「病」,那到底是我們的學生生病,還是我們的社會生病呢?

假如「常態分」(normal distribution假設正確,則約百分之六十八點三數值分布在距離平均值有個標準差之內的範圍,約百分之九十五點四數值分在距離平均值個標準差之內的範圍,以及約百分之九十九點七數值分布在距離平均值個標準差之內的範圍。

也就是說,當我們假設二個標準差之內的數值(學生)為「正常」或「主流」時,便有約百分之五的數值(學生)被視為「不正常」或「非主流」。這本身已是一種「標籤」。

將這些被「標籤」的同學都送到群育學校卻又反過來呼籲社會大眾不要將群育學校「標籤」起來實在矛盾而假如真如吳克儉所言最終目的又希望他們重投主流學校,亦似乎有點弔詭為何不能接受「常態分,讓孩子都留在主流學校呢?答案可能很簡單:傳染病人都要被隔離。


曾偉強
二○一六年五月十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