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五月十七日至十九日來港視察,還會與部分立法會議員會面,有泛民議員表明屆時會要求「換特首」。梁特在張德江抵港前夕,於五月十五日罕有出席電台節目,明言以平常心面對,完全「不介意」。
事實是,雖然梁特繼續迴避正面回應會否爭取連任,只說是「往後的事」,但當年即使最初不獲中共支持,甚至傳出被勸退,也堅持參選,因此,即使中共不表態,也無阻梁特爭取連任。至於「ABC」,亦非新事物,早於當年「豬狼對決」之時,已在建制派中流傳。
不過,對於「換特首」,梁特在電台的回應頗堪玩味。梁特說:「他們作為反對黨派,我們作為執政者,反對政府對他們來說,可能是職責所在,所以我完全不介意,平常心……接下來有機會我還會安排機會,讓他們和中央負責人見面。」(《大公報》經電台錄音整理)
在野反對黨要求執政黨下台,理所當然,因為要爭取上台執政。但香港特殊之處是,特首(表面上)不能有政黨背景。因此,所謂的「反對黨」也只能要求「換特首」,而不是上台執政。況且,現在要求「換特首」的,還包括建制陣營。如此說來,建制陣營豈不是也變成梁特口中的反對黨派?
若以特府和梁特班子一貫的不說即不存在,不表態反對便是支持的邏輯觀之,至今亦沒有建制中人表態支持梁特連任,也就是等於沒有人支持他連任。這麼一來,在梁特心中,整個立法會也變成反對派了。
不過,爭取「換特首」,其實是一種悲涼,一種無奈。而張德江這次南下,也首次用上「視察」一詞。「視察」者,上級人員到下級機構或現場檢查工作。充分體現「一國」,凌駕「兩制」。而泛民議員對於張德江的召見,不知應以「受寵若驚」描之,還是「趨之若鶩」形容。
公民黨黨魁梁家傑表示,這是泛民議員歷史性第一次與中央領導人會面,是一次突破,屆時會提出「換特首」及重啟政改等訴求。由此觀之,即便是受了西方民主自由思想薰陶,骨子裡依然是中華大地,天子腳下的子民。
數千年來,即使改朝換代,中華人對「青天老爺」總有一種特殊的情意結,而「老爺」常有,「青天」難求。因此,奉天承運的「皇帝」,便是老百姓心中最後的「青天」。但遠在京城的皇帝往往不知道地方疾苦,加上奸臣瞞上欺下,遂有告御狀的出現。
告御狀,古代稱為「叩閽」,「閽」即「宮門」,意即直接跪拜宮門或叩謁皇帝。《周禮‧秋官‧大司寇》便有「以肺石達窮民。凡遠近煢獨、老幼之欲有復於上而其長弗達者,立於肺石三日,士聽其辭,以告於上,而罪其長。」的記載,引伸為「肺石聽辭」一說,成為後代「叩閽」制度的依據
若說到「叩閽」的成功率,康熙的百姓便相對幸運。康熙曾六下江南,又常到熱河秋猎,百姓「叩閽」的機會較多。而康熙對「叩閽」的態度亦較寬容,且勤於批審。雖然乾隆一生多次微服出巡,但對「叩閽」者多視作精神病人,打發了事。嘉慶道光以後,「叩閽」的概率更幾近於零。
如今泛民得到代天巡狩的張德江召見,便如獲至寶,認為是一次難得的告御狀機會,歡喜得有點忘形。雖明言要求「換特首」,但卻實質上認同現行的制度,還將「聖上明察」等心底話說了出來。
電影《讓子彈飛》中,雖已是民國,但鵝城縣衙門前那口鳴冤鼓,經年未用而繞滿了藤枝,但一旦被叩響,卻被視為「沉冤大白」的前奏。可想而知,這種在有皇帝的年代,對有冤無處訴的老百姓來說,叩一下登聞鼓,讓冤情達天庭,贏得公正裁決,高呼「聖上英明」,是一種怎麼樣的幻象,蠱惑人心。
告御狀不僅反映出中華人對天子的迷信,也說明在中華大地,人治永遠在法治之上。著有《清朝京控制度研究》的李典蓉博士告訴我們,告御狀只是「中央不信任地方官員,百姓不信任地方官員,地方官員也不信任百姓的循環裡,百姓只好相信皇帝」的無奈。
曾偉強
二○一六年五月十六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