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勞動節前夕,官媒、業界與特府均吹淡風,指香港旅遊業深陷「寒冬」。必須採取積極措施,找回「失去的內地市場」。矛頭直指「佔領運動」、「反水貨客」,甚至所謂的「針對內地遊客的極端言行」。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四月十九日出席「香港中小企品牌發展分享暨『冠玲瓏』創健力士世界紀錄殊榮慶祝酒會」後,也向傳媒表示,「一定要停止所有對於我們旅客的不禮貌行動」。不過,入境事務處卻預計今年勞動節假期期間,進出香港的旅客人數仍有百分之二的增長。
問題是,大陸全年的出境旅客(包括個人遊),仍有接近一半是來香港的,到底香港是失的多,還是得的多呢?
特府二○一三年十二月發表的《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評估報告》,表明「打擊水貨活動和香港接待旅客能力是兩個獨立的課題,兩者不應混為一談。」因而沒有對水貨活動作出評估。事實是,該報告對陸客為香港帶來的負面界外效應幾乎隻字不提,只強調「個人遊」計劃在二○一二年直接為香港帶來相等於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一點三的增加值。但報告也沒有詳列自二○○三年起,個人遊為香港帶來的總體經濟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該報告以二○一七年有超過七千萬訪港旅客(包括非陸客)的預測數字為基礎,而評估結果顯示,香港在各方面仍可應付這個需求。既然打擊水貨活動和接待旅客能力是兩回事,而香港在各個方面均能應付七千萬訪港旅客的需求。那即是說,訪港陸客數字下跌,與香港內部情況便不應掛起鈎來。
事實是,大陸人出境旅遊的數字持續增長。《中國評論新聞網》二○一五年二月四日一篇題為〈中國連三年成為世界最大出境游市場〉的文章,引述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的報告指出,自二○一二年起,中國一直保持世界最大出境旅遊市場的地位。二○一四年,中國的出境遊人數(包括個人遊)更突破一億人次,出境遊消費也錄得雙位數增長。
問題是,訪港陸客經過十多年高速增長,雖然現在開始回落,但根據旅發局的數據,二○一五年全年訪港陸客仍高達四千五百八十四萬人次。相當於日本人口的三分之一,台灣人口的兩倍,更是香港常住人口的六倍。
訪港陸客數字回落,真的可以歸咎於單一原因嗎?一向喜歡強行事事量化的特府(包括小學生的能力),卻一直沒有將訪港陸客帶來的負面界外效應量化。況且,特府和香港的旅遊業界,又有沒有問大陸人為何來,或不來香港呢?
「五一」前夕,《北京晚報》一篇題為〈五一出遊意願 香港跌出前十〉的文章指出,「(今年「五一」)赴港旅遊團與自由行產品銷售同比下降兩三成,出行熱度甚至未能排進前十。由於日、韓等地分流購物遊客,香港本地購物優勢不再,如今的香港在內地遊客眼中正在失去往日的魅力。」(這篇文章,也有收錄在淢家旅遊局網頁。)
文章引述一項網站調查顯示,香港吸引力下降,主要是「購物吸引力下降」和「自然人文景觀不夠獨特」。文章又指出,隨着去年以來日圓和韓圜相對人民幣貶值,加上時間成本,(從北京)赴韓購物旅遊,飛行時間往返比香港節省四個小時,而且有明顯的機票價格優勢。
到底是港陸衝突大,還是中日矛盾深?根據國家旅遊局的資料,二○一五年全年,全國旅行社出境旅遊組織(不包括個人遊)四千八百七十四萬多人次,按年升逾兩成四。年內大陸來港旅行團人次按年跌約百分之六,至六百七十六萬。但該年赴日的團隊人次則升逾一點四倍,至四百九十五萬。
回頭再看陸客帶來的問題,雖然對於生活空間、生活質素、社會秩序、人文面貌等影響難以量化,但相對於一年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一點三的增加值,香港市民又付出多少代價呢?
根據香港統計處的數據,香港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由二○○三年的72.8,升至二○一五年的100.6;升幅逾三成八(二○一四年十月至二○一五年九月為100)。在這十二年間,食品指數由63.3升至101。住屋指數由68升至101。租金指數由67.1升至101。牛肉由34.7升至102。鮮果由43升至101.8。麵包、餅及糕點由66.4升至100.9。家禽由33.6升至102.5。首飾則由45升至98.6。不過,鐘錶、照相機及光學用品卻由133.2降至97.1。
在一九九一年,香港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為51.8。食品指數46.9,住屋指數43.7,租金43.7,牛肉23.1,鮮果56.4,麵包、餅及糕點43.3,家禽31.3,首飾38.9,鐘錶、照相機及光學用品131。
這些數字或可說明,香港人為訪港陸客付出的代價,遠遠超過其帶來的價值。這還未計算生活中,無法量化的種種壓力與干擾。常理告訴我們,香港彈丸之地,怎能與港陸以外的世界其他地方,平分大陸的出境遊旅客?正是「物無美惡,過則為災」,香港旅遊業真正的問題,在於過度依賴陸客,而不是陸客的減少。
曾偉強
二○一六年五月一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