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14 April 2012

生命教育的發展

生命教育亦稱生死教育或死亡教育,說到底,人生就是一段不能逆轉的死亡之旅,生死兩相牽,也可以說是生命的一體兩面。俗語說「活到老、學到老」,而對於生死教育而言,則是「學到老、活到老」。生死大事,實非一個課程,三數年的學習可以完成,而是終身的學習,甚至是至死仍未休。

然而,生死智慧又可以存在於日常生活當中,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心中,一種了悟,一種感應。猶如海德格所言,生命是向死的存在,生命教育正是要培養我們的生死智慧,正面地面向死亡,正確地看待生命。從而無懼死亡的來臨,過好每一天,珍惜生命與感情。

死亡教育的發源地在美國,可以概括地分為探索期、發展期、興盛期和成熟期四個階段。早於一九二八年起始的探索期,主要以探討喪禮、殯儀,和價值的確立,以及展開與死亡相關的禁忌和精神治療的研究。在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間的發展期,討論重點在於死亡及瀕死與喪禮中專業角色的建立。著名的臨終關懷機構聖克里斯多福安寧院(St Christopher's Hospice)便在一九五九年在英國創立,開啓了人們對臨終病人、照護方法的關注。

死亡教育的興盛期約於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七之間,全美多間大學開設死亡教育課程,對於死亡的理論基礎有了更深入的探討。除了高等院校,不少中學亦有開設死亡教育課程,在一九七四年已有超過一千一百間中學開設這門課程。一九七七《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面世,成為首份死亡教育的專業期刊,期刊後來易名為《死亡研究》(Death Studies)。在一九七六年成立的ADECAssociation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建立了死亡教育師及死亡諮商師的證照制度以後,美國的死亡教育開始進入成熟期。到了一九八六年以後,美國學府陸續開辦死亡學碩士課程,以及提供悲傷輔導及殯儀館管理的學士課程,也有針對心理衞生工作人員的悲傷輔導碩士課程。

在華人社會,死亡畢竟忌而諱之。在香港,談論死亡被視為不祥,更遑論生死教育。多少民居不見四樓,而空屋則諱而稱之「吉屋」。生命教育從何談起?僅有的生命教育渠道,可能是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在二○○二年獲香港賽馬會贊助而成立的全港首間生命教育中心,而中心的主要目的,是致力將預防自殺及珍惜生命的信息推廣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目標遠大但畢竟舉步維艱。雖香港教育局的「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組」網頁內有談及生命教育,但卻空泛得可以。香港政府更從未開展或考慮推行有系統的生命教育課程的評估研究,政府對生命教育的漠視,實在令人感慨萬分。

相反,同是華人社會的台灣,生命教育的發展卻取得豐碩成果。不僅是大專院校,就是中小學也興起生死教育,並為不同年齡的學童定下學習策略。例如五到六歲的學童便開始學習生命周期和死亡原因,而到了十三歲以上,便觸及生死的過程,和死亡及瀕死態度。台灣教育部在二○○○年二月宣布設立學校生命教育專案小組,同年八月正式成立教育部生命教育推動委員會,規定二○○一年為台灣的「生命教育年」,發布「生命教育先導計劃」。目前,生命教育已成為遍及台灣地區的新的教育門類。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大陸也開展了生命教育。例如上海市便推出了《上海市中小學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對青少年進行生命起源、性別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存訓練的指導。遼寧和江蘇也將生命教育作為工作重點,培養青少年珍愛生命的意識。遼寧省還啓動了中小學生命教育工程,制定了《中小學生命教育專項工作方案》。湖南省在二○○五年頒布了《湖南省中小學生命與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同年十二月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在北京主辦了中國首屆青少年生育教育論壇。中國大陸的生命教育已經形成了政府主導、民間參與、社會配合的趨勢。
日本在一九八九年修改的新《教學大綱》中,針對青少年的自殺、欺侮、殺人、破壞環境、浪費等現象日益嚴重的現實,明確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對生命的敬畏的觀念來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標。近年日本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餘裕教育」,其口號就是「熱愛生命,選擇堅強」,是針對現時日本青少年的脆弱心理和青少年自殺事件而提出的,目的是讓青少年認識到生命的美好和重要,更加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澳洲的生命教育始於一九七九年,最初是供學校運用的反毒品教育資源。生命教育中心和學校建立健全的共生夥伴關係,設計適合小學各年齡課程的反毒教育,並透過流動教室的教學人員、多媒體的科技和交互作用的教學協助,傳達生命教育的意義。

新西蘭的生命教育始於一九八八年,目標是將生命教育精神傳送至每所小學和中途學校。新西蘭的生命教育基金會源自澳洲生命教育的哲學理念。生命教育基金會所服務的對象是五至十二歲的學生,其課程是連結學校教授的健康和體育課程,並在學校課程架構範圍內,課程資料還會發給學生和老師,其中也包含家課,以延續對人類身體的認識。課程所堅持的原則是建立學生自我尊重,目的是讓學生在就學階段,能够認識人類身體的功能及其被其他物質破壞後的失衡狀態;證明身體濫用後生理、心理和情緒上的影響。

英國的生命教育當初是由查爾斯王子鼓催,由澳洲引入的。到了一九八六年,英國第一間生命教育的流動教室成立;到了一九八七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英國基金會,同年成立第二間生命流動教室。直至一九九五年,數目增至廿多間,遍及英格蘭、威爾士和貝爾法斯特等區。

究其實,生死教育是全民教育,不只包括在正規的學校教育之內,也包含於非正式的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之中。生死教育其實是種生活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討而論之,而每當遇上生死事件,更可藉機思考正確的生死觀念。生死教育的目的便是要打開死亡禁忌之門,讓大家思考並且尊重生命,彰顯生命更高的品質與尊嚴,從而以正面的心態面向死亡,認識生死的緣由與意義,建立生死智慧,也同時學習珍惜生命,珍惜這一期生命中,與人和物的緣份,做到生死兩無憾。


曾偉強
二○一二年四月十五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