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禮賓府是世上鮮有仍在運作,而又會開放給公眾參觀的行政首長官邸。那個春意暖人的周日下午,走進人潮末端向禮賓府東翼大門進發的當兒,曾經想過放棄,但只一瞬間,已挾在人群中央而無退路,終於被後來者推至禮賓府的閘前。當下感覺有點複雜,雖是初次見面,卻又是多麼的熟悉。從前工作的地方與禮賓府只一街之遙,卻從未走近,現在實實在在的踏足府內,心裏頭難掩興奮,慶幸之前的堅持。
禮賓府前身是香港總督府,又稱港督府或督憲府,經歷過整個殖民時代、二次大戰和日佔時期,迎送歷代港督,包括末代港督彭定康,亦親歷香港回歸,不僅見證香港百年滄桑,本身也成為了歷史不可磨滅的一部分。
一八四一年英國佔領香港島後,將花園道、上亞厘畢道至己連拿利的山坡劃為政府山,建立殖民地的行政中心。港督府的選址也有一番戰略考量,主要在於地理位置優越,前方遠眺維多利亞港,俯瞰中區。下達政府總署,旁為域多利軍營,後有動植物公園,即當時的兵頭花園。整體布局反映英國人的管治與生活模式。
總督府由第二任測量總署署長卡拉弗利設計,一八五一年十月動工,一八五五年竣工,耗資約一萬五千英鎊。第四任港督寶靈成為首位主人,當時總督府主樓是一座兩層高的建築物。自此,歷任港督均入住總督府,並用作辦公室和接待貴賓與政要。初期接待的都是英國王室或外籍重要人士,至第七任港督堅尼地上任後,才開始容許華商參與總督府的活動。
最早的開放日可以追溯至一九六八年,而打從九十年代開始,總督府便定期舉行開放日,最初每年一次,回歸後一度增至每年六次,現在是每年兩次,其中一次通常在三、四月間,府內杜鵑盛放之時。今年更引入不同花卉品種,包括貌似青葡萄的魔術鈴,以及首次引入,有別於姹紫嫣紅的黃杜鵑「輝煌」,令園內的杜鵑花品種增至逾三十種,而且近半是新品種,令華麗的花海倍添嫵媚。
除了杜鵑,還有多種花樹,包括美女櫻、跳舞蘭、玫瑰海棠、迷你蝴蝶等超過四十種植物,在青蔥的簇擁下,或在路旁,或在盆中,為主人,也為遊人帶來繽紛春色,教起伏不定的思緒得以暫時風靜波平。在大閘迎面相擁的是鮮艷的鬱金香,而沿路恭迎客人的有數不盡的花卉,如袋鼠蕨、孔雀竹芋、觀葉秋海棠、花葉山柰、一葉蘭等,還有那株茘枝樹,令人不期然地垂涎起來。沿徑漫步,賞樹觀花之際,突然教人眼前一亮的,是那株已被收錄於《古樹木名木冊》上的繡球樹。這棵源自南美的繡球樹,是稀有品種,樹高七米,樹冠寬九米。繡球樹昂然而立,遙遙的向遊人揮手。
禮賓府的建築外型典雅,既富新古典建築風格的華麗,又略帶熱帶風情。米白色的外觀保留了昔日的英國傳統。從主樓北側拾級而上,階梯兩旁和中央繁花競艷。當天還有學生樂團在花園演唱。門口是四頭神態異趣的小石獅,頗具中華氣息。樓內的西洋宴會廳和飯廳氣派雍容典雅,不知款待過多少名人政客。宴會廳面積三百平方米,可以舉行一百五十人的宴會或三百人的酒會。室內裝飾布置古雅大方,沒有奢華的感覺,側室有一幅「莊子逍遙遊」的字畫,不禁教人駐足凝思,不知府第的歷代主人,又能領悟多少莊子的智慧?
香港日佔時期,總督磯谷廉介沒有入住總督府,但仍以此作為督憲府,並且大規模改建,主要加建了中央日式塔樓,加建於原有兩座建築之間,把兩座建築物連接起來;屋頂改為日式瓦頂及修改石柱牆飾,淡化建築物的歐陸風味。日式塔樓及日式瓦頂在戰後一直保留至今,成為禮賓府東西融和的建築特色之一。前港督葛量洪在主樓門廊入口添置的一對石獅子,如今依然默默守護着大屋的主人。
時代在變,潮起潮落,到底誰是這屋的主人?是港督、是特首、是香港,還是園內的杜鵑?也許就是禮賓府本身,其他的都是過客。春花明年會再次吐艷,主樓矗立依然,而主樓外的那株高聳挺拔的異葉南洋杉,同樣經歷過時代的洪流,歷史的磨洗,恍惚在訴說着甚麼。在流水般的歲月中,禮賓府伴隨着香港,一直堅持着信念,從未後退;一直保持着迷人的丰采,昂首向前。而禮賓府的歷史任務亦將延續下去,繼續見證香港的變遷,就如春日的繁花。步出大門,禁不住回頭,再一次凝望歷史。
曾偉強
刊於二○一四年三月二十三日香港《大公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