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2 June 2015

為團結而奮鬥



「團結」一詞,不好理解。周恩來《建設與團結》便提及:「為了有效地工作,科學家必須團結。」這裏的「團結」,意思是組織、聯合起來。鄧小平《貫徹調整方針、保證安定團結》中,則有「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是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之語。這個「團結」,指的是和睦、友好氛圍。

《資治通鑑‧唐代宗大曆十二年》記載:「又定諸州兵,皆有常數,其召募給家糧春冬衣者,謂之『官健』;差點土人,春夏歸農,秋冬追集,給身糧醬菜者,謂之『團結』。」這裏的「團結」,也就是地方民兵組織。這亦是「團結」原初的意思。

至於「團結香港」,到底是要將香港變成一個地方組織,完全聽命於中央,受其給養;還是要統一香港的不同意見,走向一元;又或是要香港對抗力量偃旗息鼓,歸於和諧。實在不得而知。雖然,永久性組織不一定長壽,但將「團結香港」定為組織名稱,則意味着將「團結」視作長期「奮鬥」的目標,這又是否暗示香港將長期得不到團結呢?

也許,團結香港基金會的潛台詞,就是要香港長期不得「團結」,甚至要製造不團結的環境,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長期為「團結」而「奮鬥」。

近日在電子媒體不時看到團結香港基金會的《奮鬥2015》宣傳短片,即便是在這個炎炎夏日,看進眼內,聽入耳中,亦不禁倒抽一口涼氣。歌聲有氣無力,沙啞的音質穿插着短促的呼吸。完全沒有半點豪氣激情、昂揚鬥志,甚至沒有感情。主唱者可能未曾經歷過《奮鬥》的年代,但基金會諸公們,則理應聽過甄妮的《奮鬥》,是何等激勵人心,壯志飛揚。

《奮鬥》是無綫一九七八年十月播出的長篇劇,原定一百集,但因為要削減成本,加上當時麗的麥當雄接掌帥印後,推出《變色龍》、《星仔走天涯》等劇集均叫好叫座,令《奮鬥》收視欠佳,最終集數減至八十五集。如今團結香港基金會用上《奮鬥》主題曲作宣傳片,是否有點不吉利呢?而基金會的諸公們,又是否真的明白「奮鬥」的意義呢?

話說該劇是一個表達大時代「貧與富」、「新與舊」、「正與邪」衝突的故事。周潤發飾演的船廠少東徐承熙,外國學成歸來,本來雄心壯志,但回家後發覺長姊承芳(南紅飾)的經營手法追不上時代,二哥承勳(金興賢飾)生性懦弱,對改革有心無力,承熙於是離家創業。

承熙另立門戶,初時荊棘滿途,但與夥伴勤奮合作,最終讓新船廠漸上軌道。但承熙始終不忍家業被毀,毅然返家協助姊兄重建祖業,並發展為多元化企業。新舊衝突終於結束。

這個富二代創業,然後歸宗認祖,改革弘揚家族業務,最終結束新舊衝突的故事,放在今天的香港,又是否有甚麼啟示呢?不同人可能有不同聯想,但有一點幾可肯定,宣傳片中九名小市民,都是為各自的理想或夢想而努力。出發點是實現自我,並不是甚麼愛國愛港。

《奮鬥》的歌詞寫得美:「無論歷盡幾次浪無論受盡多少風霜無論再要奮鬥幾次才共你到得彼岸為你實現萬千美夢令你樣樣事心願能償寧願奮鬥到百千次創出幸福快樂鄉」。為你實現的並不是一個甚麼「中國夢」,而是每一個人心中的美夢,各自的心願。這並不是一聲令下,便可以收編,可以「團結」起來的。而「快樂鄉」更不是甚麼公社式的烏托邦。

其實,「奮鬥」也者,就是「不屈服於環境,努力抗爭。」又或是「為達到一定目的而努力」。這一點,香港人應有相當的共鳴。

毛澤東《增強黨的團結,繼承黨的傳統》便有「團結全黨,團結國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中國而奮鬥。」之語。今天,團結香港基金會又是否要「團結全港,為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香港而奮鬥」?不過,要「團結」全港不同階層市民,同志們又是否先要「團結」一下呢?


曾偉強
二○一五年六月二十二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