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6 January 2016

哈鳩橋之燭



亞茲德與設拉子和伊斯法罕(Isfahan),恍惚組成了波斯歷史文化「金三角」,其中又以伊斯法罕為重點,是觀光客必到之地。因為這裏被譽為伊朗最美麗的城市,也曾擁有過波斯最光輝的歲月,贏得「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名。

伊斯法罕之美,不獨來自麗的建築,輝煌的歷史,更主要的是她躺在母親河的懷裏。試想想,在杳如瀚海的沙漠中,擁有一條四百公里長的河流,是何等的得天獨厚。源自扎格洛斯山脈的查揚德河(Zayandeh River),貫穿伊斯法罕,有「生命賜予者」的別稱因為水孕育生命在沙漠,水是最珍貴的資源,甚於黃金。

可惜,這條曾經如同泰晤士河抱擁倫敦般,環抱伊斯法罕的查揚德河眼下呈現的不是潺湲淥水更非浩渺煙波而是龜裂的河床。這意味着伊斯法罕四成人口約二百萬農民失去了生計有當地人表示看到乾的查揚德河整個人也乾而令人頓足長嘆的是連年乾並非主因,令到查揚德河滴水不流的,是人。

當導遊說到查揚德河近年乾涸的情狀時,是徹頭徹尾的局外人毫無惋之口氣因為他的重點在於駁斥某些新近出版的旅遊書圖片做假。然而,理應受到指責的,不是做假的作者或出版商。消失的河水,並非被蒸發掉,而是管理不當和過度取用等連串人為失誤所致。眼前這條沒有流水的河,空餘十一橋,乾巴巴地站在河床上,欲語無言,欲哭也無淚。

二○一五年十月十四日早上離開還未看飽的亞茲德,向伊斯法罕進發,當下心中充滿期待。因為伊斯法罕名氣實在很大,亦擁有多個觀光客必到的地標。而我和玉琴一直盤算着的事情,亦真能如願:在這一天踏上名聞天下的三十三孔橋。

不知道是導遊精心的計算還是上天慷慨的賜。當天到達伊斯法罕時,已屆斜照。導遊宣布更改行程,當下前往哈鳩橋(Khaju Bridge),然後再參觀三十三孔橋(Si-o-seh pol),之後才返酒店。這位導遊先生,雖然經常更改行程,但時間的掌握卻很精準,也常常為我們帶來驚喜。

哈鳩橋的名氣雖三十三孔橋,橋身亦較短,約一百一十公尺寬十四公尺,卻散發着一股獨特的氣質或氣派,堪稱查揚德河上最美麗的一道橋。哈鳩橋建於十七世紀中葉,薩非王朝阿拔斯二世時期,仿照三十三孔橋而橋的雙層磚石結構,兼具橋梁、攔河壩與休憩空間等功能。上層橋面寬七點五公尺,兩側人行道是有頂的拱形迴廊和拱形壁龕。下層也可通行,共有二十三個拱形橋孔。橋的中央建有八角形水榭,是當年阿拔斯二世和他的繼承者喝茶觀河,甚至是接見大臣的地方。因此,這道橋也有國王橋和水上行宮等別稱。

抵達哈鳩橋的時候,導遊在渡頭選了一個很特別的地點說故事:一尊神獸石雕。他還打趣地說,「這個就是阿拔斯二世」。神獸身上有一條蛇的浮雕,人面造型,束小鬍子,面向對岸,恍惚在守護着甚麼。是母親河,是國王的行宮,還是百姓的生活空間?也許都不是而是一根永恆不滅的蠟燭。

雖然表面上是一道多功能的橋,但哈鳩橋卻隱含着鮮為人知的小秘。從神獸的位置,向橋孔望過去,橋兩邊的橋孔,剛好疊成一根燃點着的蠟燭圖案。為了方便說明導遊拿起手機拍了照片展示給我們看。團友們嘖嘖稱奇。據說,當太陽降至某個高度,便會變成這根蠟燭的燭火。這根「哈鳩橋之燭」,也真的將剎那光輝變作永恆。

至於另一個小秘密,我們都未能看到姑且聽之亦姑且信之從天空鳥瞰,哈鳩橋活像一頭雄鷹;一頭守護着母親河,守護着伊斯法罕的雄鷹。這兩個小秘密,到底是建築師精的設計,還是上天巧妙的安排,沒有人說得準,但這根「哈鳩橋之燭」,卻又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古蘭經》提到真主是天地的光明,他的光明像一座燈台。」而「真主是信道的人的保祐者,使他們從重重黑暗走入光明」。在伊斯蘭世界,「光明」也代表「樂園」,即是天堂。因此,這根永燃不熄的「哈鳩橋之燭」,也許代表着真主,代表着天堂,代表着從重重黑暗走向光明。

雖然這天的主角應是三十三孔橋,而且導遊再三強調時間緊迫,但團友們都為這頭「雄鷹」而着迷遲遲未肯離去這時斜暉已至準備下班的太陽亦已走進橋孔當我們到達三十三孔橋的時候,天色已沉,為了爭取拍照和賞橋的時間,我獨自走前,沒有聽導遊說故事。

兩道橋其實相距不遠,約兩公里。三十三孔橋建於河面最寬處,全長三百公尺,是哈鳩橋的三倍,由阿拔斯一世所建。橋因拱形橋洞的數目而得名。同樣是雙層拱結構,也是一座攔河壩。看上去活像哈鳩橋的大哥,但拱廊構造比較簡單,中央也沒有水榭,壁龕設在橋面兩側,少了幾分華麗,卻多了幾分簡樸。

這時天色已黑,橋上亮起如火炬般的燈光,別有一番景緻,美不勝收。我們時而穿梭於橋孔之間,時而踩踏龜裂的河床,興味盎然,卻又不無感慨。突然間,原已黑忽忽的天空泛起霞,回頭一看西邊的天空升起了異常艷麗,如火焰般燦爛的雲彩。而雲彩正在迅速變換形態,如天女翩躚,絢麗多姿我們連忙舉起手機,留住這份上天贈予的禮物。這一瞬間,感恩無限。


曾偉強
二○一六年一月完稿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