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寄,不過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存在着而已。不論今古,存在者都時刻受到種種局限、矛盾與死亡的威脅。每當仰觀星宿,感悟有限生命,不禁穆然沉思宇宙的終始,生命的去來。存在與本質無形的既親亦疏之隔絕,正是亙古以來人類反覆思考的問題。尋求這個答案的熱情,正是對於永恆、絕對與無限的「終極關懷」,也就是對於存在本質的無限關心。誠如蒂利希(Paul Tillich)所言,宗教就是這種對於生命意義和存在本身的「無條件、無限而終極的關懷」(unconditional, infinite and ultimate concern)。
宇宙謂何?《淮南子‧原道訓》云:「橫四維而含陰陽,紘宇宙而章三光。」高誘‧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以喻天地。」《淮南子‧齊俗訓》亦云:「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由此觀之,宇宙便是空間和時間無限的連續,而非僅僅是物質世界的總體。然而,誠如屈原的《天問》所言:「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天地玄黃之時,宇宙洪荒之世,創世之事,何以知之?
美國太空總署「雨燕」(Swift)觀測衞星二○○九年四月廿三日觀測到名為「GRB 090423」的伽瑪射線暴, 也許可以為創世的奇景提供最新的線索。 「GRB 090423」伽瑪暴由一百三十億年前爆炸的恆星發出。根據「大爆炸」(Big Bang)理論,宇宙約誕生於一百三十七億年前,這意味着該星體大約在宇宙大爆炸後六億三千萬年後形成,也是迄今人類觀測到距離地球最遙遠的星體。伽瑪暴「GRB 090423」的紅移值達8.1, 是目前觀測到的已知最高紅移值。這意味着,宇宙在大爆炸以後不斷膨脹,也就是說,天上的繁星正在遠離地球。不禁問,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何模樣?宇宙真的會無限膨脹嗎?宇宙到底有沒有邊界?「大爆炸」理論本身亦不無爭議,但卻能引發出無限的哲思,也與宗教關連起來。
有趣的是,基督宗教對「大爆炸」理論持認同的態度,認為是印證了《舊約聖經》中上帝開天闢地的描述。 梵蒂岡認為,「大爆炸」理論並不違背神學的創世說,因為它沒有排除在大爆炸之前出現的任何狀況,該理論甚至可視為創世論的間接佐證 。換句話說,在大爆炸的背後,還有一股更為根本的力量在引發大爆炸,也即「自存在」的「終極實在」的存在。那是「上帝」、是「真主」、是「梵」、是「天」、是「道」,還是「空」?也許無以名狀,但不管以何名之,「祂」或「它」存在於宇宙存在之先。
美國宇宙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保羅‧斯泰恩哈特(Paul Steinhardt),是提出「循環模型」(Cyclic Model)理論 的學者之一。他認為,宇宙是循環不息的,大爆炸不是時間的開始,而是一個較早階段的演變情況的演變;而形成宇宙間一切萬事萬物的時期,亦非宇宙膨脹的階段,而是在大爆炸發生之前的漫長的宇宙收縮期 。根據「循環」說,宇宙無始無終,翕闢周而復始。每當膨脹至極點,宇宙便開始收縮,因此,人們身處的這個宇宙和人類的生命一般,是有限的,有盡頭的。
開天闢地說在各民族和宗教之間廣泛流傳,但循環說亦同時佔有重要的位置。同屬一元論宗教的伊斯蘭教,在《古蘭經》中不獨有近似大爆炸創世的描述, 還述及宇宙膨脹和「循環」說。《古蘭經》五十一章四十八節云:「我們以此構造宇宙,我們將擴而展之。」 而在廿一章一○四節則指出:「到那一天,我們將天捲起,猶如捲起捲軸那樣。一如當初我們創造萬物,承諾必將萬物還原,我們定必踐諾。」
根據印度《梨俱吠陀》〈原人讚歌〉(Purusa Sūkta)的描述,原人的身體不僅化生一切宇宙中的事物, 而讚歌的第四及第五段亦云:「原人提起它的四分之三登於高處,並讓它的四分之一在此(地界)再度生起。於是,祂遍行於食與不食之兩界(sāśanā-naśane)!由原人出生遍照者(Virāj),由遍照者出生原人。當祂出生時,即已超越了地界,前方如此,後方亦如此。」這兩段雖語意晦澀,但透露了原人的生與再生,也就是宇宙生於混沌,再回到混沌的轉化過程。其往復循環的時間概念在第六段 更為清晰的表達了出來,其循環的宇宙生成論,與「循環模型」理論亦有不謀而合之處。
中國也有相類似的創世神話:盤古開天闢地。盤古的記載最早見於三國時代徐整作的《三五歷記》。 至於宇宙運動的原理,則以《易經》的描述最為整全。「易」包含了「變易」、「不易」的意思,也就是在不斷變化中的不變。儒家以《易經》為六經之首,是仰天察地、俯思萬物、究竟天人、探索宇宙的哲學。宇宙運動的大原理,又可以六十四卦的第一掛「乾」掛歸納之。〈乾‧卦辭〉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終,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元」是大與始的意思,「乾」表示天,而天的功能,正是生養萬物,使之生生不息。宇宙的生成,從天那裏得到原動力,隨着時間,由醞釀(潛龍)、生起(見龍)、長成(乾乾)、躍動(在淵)、飛騰(在天),最後至極滿盈(亢龍),動極而靜,回復潛藏之狀。《易經》六十四卦,以「乾」、「坤」始,以「既濟」、「未濟」終,「既濟」是至極的完成,但不是終結,隨後的「未濟」則是陰陽完全相反的「錯卦」,象徵未完成,完成正是未完成之先,闡明了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則,周而復始。
由此觀之,宇宙的存在是常,但宇宙的運動卻不斷變化。老子明確地指出,「道」是永久存在(常)的東西,但卻並非固定不變,而是不斷地在運動着的,是「周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道德經‧二十五章》)的。整個宇宙萬物都隨着「道」而永遠在「變動」,而萬事萬物都會在變動中生滅,只有「道」永遠不會滅掉。「道」是萬物之宗,它「先天地生」(《道德經‧二十五章》),是一切存在的始源,是自然界中初始的發動者。 《道德經》也明確地指出「反者道之動」(四十章)的意含,一切事物,即便是浩翰如宇宙,也離不開往復循環,歸元反合的規律。
佛家與儒道同屬無神論,但不同的是,如淨空法師所言,佛家認為宇宙跟生命是同時誕生的,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正如《佛說大阿彌陀經》卷二云:「端坐靜思,則七寶莊嚴,混成宇宙。」 對於宇宙的誕生,佛家談得不多,但《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七云:「四方上下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或謂天地為宇宙,今謂分擘宣揚舒之則充滿法界,卷之則莫知所有,有無唯心開演在此。」 《涅槃經疏私記》卷五云:「卷舒宇宙者,卷之攝在一塵,舒之彌遍法界。」 這個「卷舒宇宙」實在耐人尋味,恍惚就是說明了宇宙的開合,與《古蘭經》廿一章一○四節的描述有異曲同工之妙。佛家否定創世神,亦否定神造人;認為宇宙變化,生命流轉,都是眾生「業力」使然。宇宙的元素是永恆的,生命的因素也是永恆的,前者是物質不滅,後者是精神不滅。但所謂永恆,亦非不變不易,而是無始亦無終的不斷的運動變化。自然而然,本來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實況,也就是說,變幻原是永恆。
哲思由驚訝開始,而每當仰觀蒼穹,不禁對無垠宇宙充滿玄想。時間的概念決定人們的宇宙觀,而人們的宇宙觀則決定人們的生命觀。線性和循環的時間觀念,看似相悖,但其實共存。一條直線只是一條直線,但無數條直線相連,便形成圓周。從不同的空間看時間,從不同的時間看空間,可以很不相同。正如從地球望太空,與從太空望太空,可以看到截然不同的畫圖。綜而觀之,宇宙既非無中生有,也在卷舒翕闢;那生命的去來,存在的本質,也就是永恆的流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