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四年九月一日,馬鞍山翠擁華庭一對恩愛夫婦,疑因妻子罹患痼疾厭世,丈夫愛妻情切,同以化學氣體自製毒氣袋自殺。上水天平邨天喜樓一名二十六歲姓陳男子,當天下午由大廈高處墮下,當場證實死亡;警方在其住所檢獲遺書,表示生活不開心尋死。同日,一名四十歲姓梁男子,在鴨脷洲利景街對開客貨車內昏迷,警員到場證實該名男子已死亡,車廂內有燒過的炭,並檢獲遺書,懷疑因經濟問題尋死。
九月二日,一名十二歲姓王中一男生假裝上學,卻潛登新蒲崗住所大廈天台跳樓自殺,送院搶救無效。一名失業郭姓青年,當日凌晨由黃大仙天馬苑家中墮樓,當場死亡;據悉,死者患有情緒病,年半前失業,其後賦閒在家經常玩電腦。同日,三十九歲譚姓裝修工疑不堪工作壓力,在西貢公眾碼頭跳海,送院搶救後命危。一名在內地出家的七旬尼姑,因病由家人接返港入住元朗一間護老院,但懷疑不適應院舍生活,感到不開心,當日凌晨拆除院舍窗花,由一樓墮地,送院後證實不治。
踏入九月,首兩天共有七宗自殺,七死一命危。尋死者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他們尋死原因、自殺途徑和背景雖各不相同,但求死意向卻同樣堅決。自殺,即是「自己殺害自己」,也就是以人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導致非自然死亡。自殺的原因是複雜的,有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但不論是反對還是認同,自殺已被視為當前全球重大公共衞生問題之一,必須予以正視。
世界衞生組織九月四日發表首份預防自殺報告,報告指出,全球每年有八十萬人死於自殺,即大約每四十秒便有一人輕生。因此,預防自殺已刻不容緩。自殺在超過五十歲的人中較為常見,但也是十五到二十九歲年齡段的青少年死亡主要原因之一。報告指出,高收入國家二○一二年自殺率略高,但由於中低收入國家人口遠高於高收入國家人口,因此中低收入國家自殺人數反佔全球四分之三。自殺率最高的國家是位於南美洲的蓋亞納,每十萬人便有四十四點二人自殺。
世衞的報告,是為了配合和宣傳每年九月十日的「世界預防自殺日」。二○○三年起,世衞將每年的九月十日定為「世界預防自殺日」,今年(二○一四年)的主題是「自殺預防,全球聯動」。「聯動」的意思是指預防自殺需要政府、社會和所有組織機構,在多層面聯合開展預防自殺的行動。為了引起公眾對自殺的關注,世衞和國際自殺預防協會呼籲各國政府、預防自殺協會和機構、當地社區、醫務工作者,以及志願者,加入到當天的各項地方性行動中,共同提高公眾對自殺問題重要性,以及降低自殺率的意識。
希臘哲學的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及亞里斯多德都反對自殺。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從宗教的立場出發,認為人的生命屬於諸神。沒有神的諭令,人是不可以自殺的。因此,自殺被視為褻瀆神明、違背國家及法律的惡行。不過,蘇格拉底自行服毒而死,則被視為是為了保持道德的完整性及服從國家的權威,而自由地接受死亡。蘇格拉底曾說:「寧受不義之苦,也不行不義。」這意味着蘇格拉底其實並不反對一切「自己殺害自己」的行為。
《莊子‧駢拇》云:「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於傷性以身為殉,一也。」這說明中國歷來也接受「殉」這種自殺模式,反對的是「輕於鴻毛」的自殺。
在莊子那裏,人的「生」與「死」不是問題,人如何看待人的「生」與「死」,才構成了困擾人生的問題。自殺只是死的一種形式,如何死不是最主要的問題,問題是因何而死。正視自殺的行為,重點也就在於消解尋死的原因。事實是,自殺不是簡單的對與錯,贊成與反對的問題,而是人如何看待生命的問題,在人生洪流中如何得一安頓的問題。
曾偉強
二○一四年九月六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