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之有無,滅與不滅,一直是宗教家和哲學家的重要論題。靈魂的亡與不亡,不但是哲學上的重要課題,而且是人生的大問題,因為宗教並非僅僅着眼於一期的生命,更注重的是來生。不過,要確立靈魂不滅,更重要的還是哲理的支持。
自原始初民以還,人類便確信靈魂之存在。初民更相信萬物有靈,不論鱗羽走獸,花草樹木,甚至是一山一石,都是有靈的。在原始社會,靈魂的本質就是力量,由於人力有限,面對大自然的風雷雨電,人力顯得極之渺小,初民便移情於靈魂,相信靈魂擁有超然的力量,人死後可以化為神祇,保護族人後嗣,抗衡大自然的威脅。
原始的靈魂觀,因應情境不同,對靈魂亦有不同的稱謂。澳洲土著將靈魂分為內部靈魂(Internal soul)和外部靈魂(External soul)。內部靈魂的意思是整個身體都被視為靈魂的物質部分,至於外部靈魂就是可以離開身體的靈魂。例如人會做夢,便是外部靈魂暫時離開身體所致。
非洲中西部的加彭(Gabon),對靈魂更有七種命名形式,包括eba、nlem、edzii、ki、ngzel、nsissim和khun。其中eba和nlem分別位於腦和心,在人死亡時消失。 Edzii是個人的名字,也會在死亡時消失。Ki是個人的標誌,在肉體消失後使自己不朽的力量。Ngzel是作為靈魂活動的原理。Nsissim就是靈魂的替身。Khun是有機體消失後的靈魂,化為鬼。
由此可見,原始初民雖然相信靈魂的存在,但亦非無定形的物質,並且以腦、心替身、鬼、象徵性的名字或標誌等呈現出來。而對於靈魂之滅與不滅的問題亦沒有定論。故此,要論證靈魂的亡與不亡,便得跳出原始的靈魂觀,探討靈魂的本質。
對於靈魂的存在與否,一直是人們爭論的話題之一。相信靈魂存在的人認為,即使肉體死了,靈魂依然存在。否定靈魂存在的人則認為,靈魂只是人們出於對死亡的恐懼而想像出來的東西,人死了,生命就結束了,一切都沒有了。一直以來,人類都無法證明靈魂存在,亦無法否定靈魂的存在,故此,有人認為,靈魂是個信與不信的問題,信則有,不信則無。
然而,哈佛大學物理學家、量子物理學家麗莎‧藍道爾(Lisa Rundall)宣稱,自二○○一年起聯合美國聞名物理學家John Swegle、康涅狄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肯耐斯‧瑞恩(Kenneth Ring)博士、荷蘭Rijnstate醫院心血管中心的沛姆‧凡‧拉曼爾醫生(Pim Van Lommel)、美國心理學家雷蒙‧穆迪(Raymond A. Moody, Jr)博士、英國外科醫生山姆‧帕尼爾(Sam Parnia)研究靈魂是否存在的科學證據,經過認真研究和無數次試驗,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證實靈魂確實存在。
山姆‧帕尼爾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個用科學實驗證明靈魂存在的人。他的實驗透過瀕死經驗而取得成果。假設病人死後靈魂能浮升起來,還能看到自己的身體,看到醫護們在搶救他,看到天花板上的燈,那麼,如果在天花板的下方放一塊板,板上放一些只有帕尼爾自己知道的東西或圖畫,那麼,靈魂浮起來的時候便應該能看到這些秘藏的東西。如果這個病人被搶救過來,而又能夠說出那些東西是什麼的話,便能證實靈魂是真實存在的。
帕尼爾研究了一百多名病人,發現其中七個被救活過來的病人,醒後確能說出自己靈魂離體時看到的景象,包括天花板下秘藏的東西。這個實驗對研究員而言意義重大,也是世界上首次用科學實驗的方法,證實了靈魂的客觀存在,是人類生命存在的另一種形式,並非虛構出來的幻像。
人無疑是靈魂與肉體合成的理性動物。人能有抽象思維和概念,例如對真善美和愛情的追求,正義感和無私等情操,並且不受時空的限制,這些都與物質毫不相干,屬於非物質的部分。非物質的東西不可能來自物質,故此,產生這些抽象思維與概念的根源是「精神體」。因此,靈魂的本質就是「精神體」。靈魂是抽象觀念及思想的根源,思想和抽象概念是「單純體」,故產生思想及抽象概念的根也應是「單純體」,即是單純的實體,沒有部分,不能分割,因而不能毀滅。
唯物論者否定靈魂不滅說,例如德謨克利特不僅相信「死亡是自然之身的解體」,也同時強調基於靈魂的物質性,所以靈魂屬有死性。在他看來,壓根兒不存在「不死的靈魂」。對他而言,死亡是自然和不可避免的,而人的靈魂又是有死的,那麼,便不存在死後世界,因此,凡人皆可無懼於死亡。然而,假如人死真如燈滅,那麼何來德福相報,現世便是一切,不獨有違宗教的道德律,亦會導致混沌的人間世,追求現世的享樂,甚至作奸犯科亦肆無忌憚。
相反,唯心論者則認為靈魂是不死的,靈魂不死說更是畢達哥拉斯死亡哲學的理論基石。而在柏拉圖眼中,人類對靈魂不死的疑慮愈來愈重要,因為人們總是擔心,當靈魂離開身體時,可以在那裏重新尋得一個位置。柏拉圖對於死亡的根本命題便是「死亡是靈魂從身體的開釋」,是永恆不死的靈魂擺脫肉身的束縛而重新獲得自由。柏拉圖對靈魂不死作了系統的分析,證明靈魂是不死的,其論點有五項,包括靈魂的回憶、理念的證明、靈魂結構的證明、靈魂起源的證明和道德的證明。
所謂靈魂的回憶,是指靈魂的先在性和不死性構成了「知識就是回憶」這一認識學說的可能性。也就是說,靈魂投生為人之前存在於某個地方,已經掌握陽間和陰間的一切東西,因此獲得了所有事物的知識,所以能把以前所得到的關於美德和其他事物的知識回憶起來。因為人類通過後天經驗,只能獲得關於「可見世界」的意見,而不能獲得關於「理念世界」的知識。故此,柏拉圖斷言,只有通過靈魂的回憶,才能獲得關於理念世界的知識。
柏拉圖也改造了「同類相知說」,提出「凡有死的東西都認知不到不死的東西」這一條準則,並對靈魂做出了理念論的證明,也就是說,既然理念是永恆的、不變的和有神性的,而靈魂能夠理解理念,則靈魂本身也就必定是永恆的、不死的和有神性的。
靈魂的本質既是「精神體」,也是「單純體」,故此,靈魂的結構是非復合的、單一的和不可分割的,所以靈魂就不可能有任何變化,既不可能產生,也不可能毀滅,因此是不死和永恆的。
柏拉圖曾經把靈魂定義為「能夠推動自己運動的東西」,並斷言「凡能夠推動自己的東西就必定是不為他物所產生的東西,因而就必定是最初的東西,故而必定是永恆和不朽的東西」。他在《斐德羅篇》中便指出:「凡是靈魂都是不朽的,因凡是永遠自動的都是不朽的。」
在《國家篇》中,柏拉圖從道德倫理角度討論了靈魂不死的問題。他指出,「靈魂是不能被某種惡的東西消滅的,不論內在於靈魂的惡,還是外在於靈魂的惡,因此靈魂是永恆地存在着的,假使靈魂是永恆地存在着的,那它就一定是不朽的。」柏拉圖認為,既然在塵世上行善未必有善報,作惡未必有惡報,則美德的酬報就應求諸靈魂的永生。因為不在生前,必在死後。正如中國俗語所言,「善惡到頭終有報」。
俗語說:「惡有惡報,善有善報,若然未報,時辰未到」。一切的果報,「不在生前,必在死後」。與其說死亡是萬事的終了,毋寧說是一切的開始,一切都以死亡為開端,重新審視善惡。因為每人生來都有一把秤,平衡善與惡。死後秤一秤,到底是善的結餘,還是惡的結餘。所以好人在世,可能受苦受難,但死後必得報賞;相反,惡人胡作非為,雖然在世享盡榮華富貴,但死後必得應有的懲罰。
然而,靈魂不死觀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生前的規範,也就是從死亡觀回歸人生觀。與其說靈魂不死着重於有機體死後的賞罰,不如說是規範生前的道德行為。因此,靈魂不死的重點應重新定位於「不在死後,而在生前」,從靈魂不死觀引導人們注重生前的行為思想。正如柏拉圖所言,靈魂中也有好和壞的成分,因此,人們要「當自己的主人」,發揮靈魂中好的部分,使心靈能夠公正、節制人欲、攝制自心、超脫物欲,追求真善美,從而獲得道德的圓滿和靈魂的解脫。
曾偉強
二○一二年五月十三日
有興趣的話,可以在youtube 查一部「天國見習」的影片。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