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7 May 2012

蟬,夏日的禮讚

近日清晨時分,除了鳥鳴,還聽見蟬噪。幾次被這大自然的歌聲從睡夢中喚醒。倏地察覺到春季已然離開,而夏季正悄然降臨。

記得小時候,每年的夏季,都會給蟬吵得不亦樂乎。當年少不更事,不知就裡,頑皮的同學還會捕蟬嬉戲。雖然蟬聲吵耳,影響上課,但這大自然的樂章卻又予人一種莫名的興奮,無比的樂趣。近年蟬聲已不再如從前般響亮了,也許是因為人類的活動壓縮了蟬的生存空間罷!當混凝土漸次替代泥土,綠化取代綠林。

從前以為蟬的生命是短促的,因為每當我們聽見蟬鳴之際,便是蟬生命行將結束之時。事實是,羽化後的蟬只有數周的生命。然而,蟬的生命不是瞬眼即逝的,而是長達五年至十七年不等。

蟬的一生,就是為了等待死亡。而在生存期間,絕大部分時間蟄伏在地下,經過多次的蟬蛻,最後羽化。羽化後的蟬開始鳴噪,進行交配,雄蟬交配後便會死亡,而雌蟬產卵後,生命亦隨即告終。蟬的存在只有一項任務,是大自然交給牠的使命,就是孕育下一代,讓這一物種永續留存。

由於蟬能發出恍如「知了,知了」的聲音,所以蟬又叫作「知了」。但其實,只有雄蟬會鳴,牠的腹部像蒙上了一層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動而發出聲音,由於鳴肌每秒能伸縮約一萬次,蓋板和鼓膜之間是空的,能起共鳴作用,所以其鳴聲特別響亮,時而激昂,時而低吟,活像一首抑揚頓挫的樂章。

雌蟬沒有腹鼓膜,所以是不能發聲的「啞巴」。雄蟬鳴唱不停,為的是吸引雌蟬前來交配。在交配受精後,雌蟬就用像劍一般的產卵管,在樹枝上刺成一排小孔,把卵產在小孔裏。每個產卵孔有卵六至八粒,一條枝條上所布蟬卵,可以多達九十餘粒。幼蟲從卵孵化出來後,呆在樹枝上,等待秋風把它吹到地面,甫落地,便立即在鬆軟的泥土往下鑽,鑽到樹根邊,吸食樹根液汁維生。

幼蟲在地底生活,少則三、五年,多則十七年,從幼蟲到成蟲要通過五次蛻皮,其中四次在地下進行,而最後一次,是鑽出土壤爬到樹上蛻去乾枯的淺黃色蟬殼,羽化成會飛的成蟲。蟬的一生可以說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黑暗世界,雖然壽命可以很長,但在陽光下生活的日子,則只有數周而已。

不得不提的是一種名為「十七年蟬」的周期蟬。牠原產於美國東部地區,是昆蟲界的壽星公,因為一般昆蟲只有約一年的壽命。這些蟬的若蟲在地下蟄伏十七年才破土而出,進行羽化。十七年蟬的這種奇特生活方式,目的是避免天敵的侵害,確保安全延續種群,因而演化出這種漫長而隱秘的生命周期。有趣的是,蟬的歲數必為質數,要麼是五年、七年,要麼是十三年、十七年。

由於蟬奇特的生命周期,在中國,牠象徵復活和永生。蟬的幼蟲形象始見於公元前二千年的商代青銅器,從周朝後期到漢代的葬禮中,人們總把一塊玉蟬放入死者口中,以求庇護和永生。在中國,蟬亦稱為「齊女」。《古今注》云:「齊王后忿死,屍變為蟬。登庭時嘒唳而鳴,王悔恨,故世名蟬曰齊女也。」仇遠的《齊天樂‧蟬》便有「齊宮往事謾省,行人猶與說,當時齊女。」之句。

古時候,人們以為蟬棲於高枝,餐風飲露,不食人間烟火,是高潔的象徵,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自況。《唐詩別裁》曰:「咏蟬者每咏其聲,此獨尊其品格。」駱賓王《在獄咏蟬》便有:「無人信高潔。」之語。李商隱《蟬》亦有「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之句。虞世南《蟬》也有「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的名詩傳世。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格。

從前,人們相信蟬以露水為生,但究其實,每當蟬在樹枝上引吭高歌的時候,牠同時用尖細的口器刺入樹皮,吮吸樹汁。流出來的樹汁又吸引各種饑渴的昆蟲,如螞蟻、蒼蠅、甲蟲等前來飲用,這時蟬又飛到另一顆樹上,另開「泉眼」。蟬一天到晚地吮吸樹液,攝取大量營養和水分,延長自身的生命。因此,如果一棵樹上被蟬鑽出十多個洞,樹便可能因樹汁流盡而枯亡。大自然奇妙之處是,各物種的生死相互依存,亦相生相剋。

蟬的排泄亦與其他昆蟲不一樣,它的糞液貯存在直腸囊裏,緊急時隨時都能把屎尿排出。例如當受到攻擊時,便急促地把體內的廢液排到體外,除了用來抵禦敵人,也可以減輕體重以便起飛逃走。

弔詭的是,蟬可說是見不得天的昆蟲,一旦暴露在白日之下,便是就木之時。雖然壽命很長,但幾乎一生都在黑暗的地下度過,這是生命的遺憾,還是生命本來如是?蟬在泥土裏寂然無聲,不見天日,卻清楚知道哪一天要破土而出,飛上枝頭,完成任務,安然歸天。

蟬以歌聲向生命致敬,是生命的頌歌,詠嘆生命的力量,告訴生活於日光之下的人類,生命在乎的,是上天賦予的活力。從樹上掉進泥土,再從泥土回到樹上,展開夏日的禮讚,完成一期的生命。在星空下,在月色中,在陽光裏,蟬肆無忌憚地歌唱,那磅礡的氣勢,連綿的歌聲,教生命的舞台永不落幕。

曾偉強
二○一二年五月二十七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