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7 May 2012

推廣文化與思想改造

一切生活習慣、行為模式,都是個人與集體思維的具體表現,也就是一時一地的文化特色。文化是動態的,亦是可變可塑的,所以才有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如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現代文化、後現代文化、黃河流域文化、尼羅河流域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中華文化、希臘文化、波斯文化、帝國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文化、資本主義文化等等。

如何為文化下個定義,確實煞費思量,但毋庸置疑的是,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舉凡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文學藝術、語言文字、傳統習俗、倫理觀念、生活方式、行為規範等,統而稱之為文化。

「文」,原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易‧繫辭下》曰:「物相雜,故曰文。」根據《說文解字》:「文,錯畫也。化,敎行也。」《增韻》云:「凡以道業誨人謂之敎。躬行於上,風動於下,謂之化。」《禮‧樂記》亦有「化民成俗」之語。簡而言之,文化,也就是多元教化,如《禮‧樂記》所言:「五色成文而不亂」,本身已含有兼收並蓄,熔冶一爐的意思。

自古以來,文化之重要,不下於金戈鐵馬。《說苑‧指武》曰:「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前蜀杜光庭《賀鶴鳴化枯樹再生表》云:「修文化而服遐荒,耀武威而平九有。」文化通達,矛盾在人。不同的文化的衝突,由來自有。但更多的是文化的融合,例如金蒙清入主中原後,都融入了中華文化,而金蒙清自身的文化亦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不論中外,歷史上都有因文化衝突而引發的鬥爭,例如十字軍東征。但更可悲的是自身的文化鬥爭,例如文化大革命。文化就是生活習慣,思維模式,文革的目的,便是要推倒固有的文化,建立新的文化,也就是摧毀傳統的生活習慣,毀去一代人的思維方法,重新植入新的意識形態,徹底改變人民的行為習慣。

文化可以改變人的行為習性,但必須透過教化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可以是百載的錘鍊,亦可以短在須臾。例如目下的「低頭族」、「點指族」,都是智能文化的結果,短短數年,便已蔚然成風。事實是,文化就是生活,亦離不開生活。教育也就是把現有社會倫常,道德觀念自小便植入人的腦袋,本身亦是一種掌控思維建立的過程,從而掌握人的思想行為,進而控制人的生活模式。

文化的前提是人的存在,而任何人也必須經過社教化的過程。推廣文化,也就是改造社會。「化」有質變的意思,正如社會在發展,其實也在改變,而社會的改變,也使到人一同改變。不論是成人還是孩子,也在耳濡目染,隨着社會的改變而改變。例如從前沒有數碼相機,但對自己拍下的照片很有信心,數碼相機出現了,卻總是不放心,必須即時看看行不行。這就是行為思想在不知不覺間改變了。

社會不住的改變,問題是朝哪個方向改變,改變亦不一定代表向前,也可以是倒退,問題是社會的自然發展還是由政府主導。香港從來沒有一個明確的文化政策,這到底是幸還是不幸,沒有人說的準。但肯定的是,我們的文化政策如何,我們的社會便將如何。事實是,設立文化部門推行文化政策並不是新事物,澳門有文化局,台北、台中、台南都有,中國國務院轄下也有個文化部。龍應台說的好,文化部門不應為政治服務。只是不得不教人憂慮的是,文化政策向來也是控制思想的工具。

根據澳門文化局的網頁,其抱負是「 立足澳門,心懷祖國,放眼世界,獻身文化建設,傳承、弘揚優秀文化」,其使命是「保護文化遺產,引領藝術審美,扶持民間社團,培育文化藝術人才,發展本土文化產業;以鮮明的澳門文化特色融入珠江三角洲的未來發展,擔當中西文化交流平台的重要角色」,而更要的是,其信念是「從人文關懷出發,以文化鑄造城市的靈魂」。

好一句以文化鑄造城市的靈魂!實在難以想像一個沒有靈魂的城市是何模樣,是多麼的可怕。只是不知道香港的靈魂在哪?我們沒有保護文化遺產,沒有發展本土文化,抹去了鮮明的香港文化特色……。有的只是心懷祖國!


曾偉強
二○一二年五月十七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