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0 May 2012

游走十根宣禮塔之間

根據伊斯蘭的傳統,清真寺必須建有宣禮塔,而宣禮塔也就成為了清真寺的特色。視乎規模與地位,一般清真寺會擁有一根、兩根或四根宣禮塔,傳統上最多是六根。香港尖沙咀的清真寺便擁有四根宣禮塔。

當今世上只有一間清真寺擁有六根宣禮塔,就是土耳奇伊斯坦堡的藍色清真寺。然而,這六根宣禮塔的出現,卻非關藍色清真寺的超然地位或歷史,而是出於一場誤會。

藍色清真寺建於一六○九至一六一六年間,本名是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由蘇丹艾哈邁德一世下令興建,亦因而得名。當年由建築師美赫美特(Mehmet Ağa)負責。美赫美特大量採用藍白兩色的依茲尼克(Iznik)磁磚裝飾,其優雅的藍色色調為它贏得「藍色清真寺」之美名。

至於為何最終建成了六根宣禮塔,據說是當時蘇丹艾哈邁德一世雄心勃勃,企圖建成一座最完美的清真寺,並刻意選址聖索菲亞大教堂對面。他當時下令,要建築師蓋一座「黃金的」清真寺,但美赫美特將「黃金的」誤會為「六根的」,所以在原先四根宣禮塔之上,額外多建兩根尖塔,令藍色清真寺成為當時除了麥加以外,世上唯一擁有六根宣禮塔的清真寺。

這六座宣禮塔建成時,挑起了極大的爭議,亦令蘇丹艾哈邁德大為驚恐,因為這表示藍色清真寺擁有與伊斯蘭最神聖的麥加大清真寺同樣多的尖塔。但由於錯已鑄成,當時的蘇丹亦不想破壞藍色清真寺的結構,於是便出資為麥加大清真寺增建第七座尖塔,解決了這個問題。故此,現在麥加大清真寺依然是世上擁有最多宣禮塔的清真寺。

這些又稱拜喚塔的尖塔,原來並非純粹宣示權威,而是有實際用途。由於伊斯蘭每天都要朝拜五次。為了提示信徒向真主敬禮的的時間到了,清真寺便築起宣禮塔,而每當信徒聽到召喚,無論在什麼地方,便能進行膜拜的禮儀。從前的宣禮塔全是由人作出呼喚的,現在已全面安裝了揚聲器。

藍色清真寺盤據伊斯坦堡舊城區的天際線,睥睨馬爾馬拉海、黃金角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從東北方望過去,除了中央最高的圓頂建築,亦不難看到清真寺的多圓頂結構。圍繞四周的六根宣禮塔,高聳挺拔,氣派不凡。雖然藍色清真寺開放給遊客參觀,但內裏信徒朝拜的中央部分是不許內進的,而每當寺內進行朝拜的時段,亦一律禁絕遊客。而與所有清真寺一樣,進寺參觀必須脫鞋。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上午,天色昏沉有雨。進入藍色清真寺參觀,一手拿着雨傘,一手提着鞋子,還要照顧掛在頸上的照相機,顯得有點狼狽。進入寺內以後,不難發覺內裏有點異味。導遊說那不是寺的氣味,而是遊人的體氣腳臭。因為信徒進內朝拜,必先清洗四肢,清潔的地方就在寺旁。反觀遊客脫了鞋便進內,而由於每天的遊客眾多,日久形成那股異味。

寺內牆上貼上兩萬塊伊茲尼克磁磚,圓頂由宏偉的「象腳」支柱支撐,氣度恢宏,營造出室內高聳的空間。舉頭仰觀之際,在讚嘆之餘,心情亦有點激動。不難想像,在天清氣朗的日子,寺內的琉璃玻璃窗引進外面的陽光時,是何等的燦爛。

祭壇的所在是麥加的方向而不是寺的中心,而祭壇兩邊掛着兩面圓形盾牌似的東西,上面以阿拉伯文,分別寫上真主「阿拉­」和「穆罕默德」的名字。而祭壇旁邊,亦加設了專供殘障信眾使用的設施。信仰無分傷健,人人平等,只怕是分別之心。

離開藍色清真寺之時,雨勢稍緩,但心情尚未平復。接下來便要參觀比藍色清真寺歷史更悠久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心裏亦有準備要面對更大的震撼。但在參觀大教堂之前,導遊先向我們介紹了藍色清真寺背後的古羅馬競技場。

競技場曾經可以容納十萬觀眾,座落於藍色清真寺的西南方,繞着它的跑道長一千公尺,從前用作舉行雙輪戰車的比賽。賽道現已鋪上現代化的石階,一點古代的痕跡也沒有,周遭亦滿布商販,昔日的喝采和歡呼聲盡成明日黃花。這正是現代化與遺蹟不能共存的又一例子,教人無限惋惜。

這個古羅馬競技場始建於西元三世紀,今天只剩下少數遺址供人緬懷它昔日的光輝。北邊那座造型優雅的噴泉,是德國Kaiser Wilhelm國王於一九○一年送給鄂圖曼帝國的友好禮物。另一邊的西奧多修斯方尖碑,是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前在埃及建造,在西元三九○年由西奧多修斯王從埃及搬過來的。方尖碑南面有一根螺旋式的青銅柱,它原是西元前四七八年放在希臘德爾菲阿波羅神殿前的,西元三三○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從希臘搬過來。競技場的最南端還有一根粗糙的石柱,它的來歷無人知曉,就如歷史的真相沒有人知道一樣。

假如稍稍加點想像力的話,不難「聽」到競技場進行比賽時的喝采聲,和戰車在比拼的場面。假如戰車只用於在競技場的比賽,那將是多麼美好的一回事,可惜的是,現實卻不是那樣。歷代多少野心家,為了一己私欲,不獨挑起戰爭,亦百計千方地擴大個人的權力和提升地位,例如擴建大教堂。也許王權與神權本來就分不開來。

聖索菲亞大教堂一直是伊斯坦堡的地標式建築之一,它擁有直徑達卅一米的穹頂,曾經是世界最大的教堂。後來鄂圖曼帝國掩藏了基督教鑲嵌畫,增加了伊斯蘭元素,包括加建四座宣禮塔,將這座宏偉的大教堂變成清真寺。土耳奇共和國成立以後,再改為博物館。

希臘文「索菲亞」(Sophia)是「智慧」的意思,聖索菲亞大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於西元三六○年建造,在西元四○四和四一四年兩次遭祝融之災,在西元四一九年由狄奧多西二世重建。西元五三二年,查士丁尼大帝下令擴建這座教堂,使之成為世界最大的教堂,從而提升他的地位。

事實是,聖索菲亞大教堂與拜占庭帝國歷屆君王均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牆上的壁畫可以證明。導遊指出,教堂內滿布壁畫,包括國王與王后,但更多的是聖人的畫像,也有耶穌。聖人的頭上都有光環,但耶穌的光環內有十字圖案,一望而知。

聖索菲亞二樓仍保留着精美的馬賽克壁畫,原本教堂被改建成清真寺時,這些壁畫都被灰泥覆蓋,其中有一幅耶穌像,由於光線的折射,使觀眾在耶穌像前走動時,可以感到耶穌像的眼神隨着觀眾腳步而移動。我和玉琴循「哭柱」(Weeping Column)後面的樓梯逕自走上二樓,那裏的馬賽克畫相當迷人,從二樓向下望往上觀,整座教堂顯得氣勢磅礡。特別教人驚嘆的是,教堂的中央圓頂完全沒有支撐物。

地下大堂除了基督的元素,也擁有和藍色清真寺相類似的祭壇。大堂還掛上多個橢圓形的蘇丹印章,還有四個圓形盾牌狀的東西,導遊說上面的阿拉伯文是伊斯蘭教四個聖人的名字。大堂的吊燈很宏偉,加上稍為低沉的光線,整座教堂充滿聖潔的氛圍。

導遊特別提我們,離開聖索菲亞的時候要留意頭上的鏡子,鏡子反映着一幅耶穌像的壁畫。步出聖索菲亞的時候,已雨過天青,但依然寒冷。

由於聖索菲亞毗連藍色清真寺,這裏也就成為了世上擁有最多宣禮塔的地方,共有十根。當游走於這十根宣禮塔之間的時候,不禁為歷史的起伏和宗教的更迭而有所感觸。同一座建築,在不同的年代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同樣為王權所用。到底是神為人還是人為神提供庇所?


曾偉強
二○一一年十二月四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