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0 February 2014

龍馬精神

四季更迭,歲歲迎新。二零一四又迎來甲午,猶記一八九四甲午戰爭,乙未年台灣割讓給日本,進入五十年的殖民時期,那是台灣的痛,中華的傷。不經意已轉了兩個甲子,而那一個馬年發生的大事,依然教人激動。俱往矣!龍馬精神猶在,君子自強不息。

在下肖龍,龍與馬頗有淵源。《爾雅‧釋畜》指「馬高八尺為龍」。龍也就是昂揚偉岸的駿馬。然而,到了這一個馬年,才曉得每逢春節必不可少的「龍馬精神」,原來不僅僅是新春的祝福語,而是代表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不斷奮鬥、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龍馬精神」的「龍馬」,不是指龍和馬,而是特指一種傳說中龍首馬身的神獸。《漢書‧孔安國傳》曰:「龍馬者,天地之精,其為形也,馬身而龍鱗,故謂之龍馬,龍馬赤紋綠色,高八尺五寸,類駱有翼,蹈水不沒,聖人在位,伏羲繡像負圖出於孟河之中焉。」

《尚書‧顧命》謂:「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一》云:「粵在伏羲,受龍馬圖於河,八卦是也。」明李贄《方竹圖卷文》亦云:「寧獨是,龍馬負圖,洛龜呈瑞。」。李白《白馬篇》也有「龍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之句。

伏羲被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漢書‧古今人表》中首敘伏羲,次列炎黃,以伏羲為歷史源頭,認為伏羲氏「繼天而王」,因而他是百王之先,中華之祖。據聞甘肅天水的伏羲廟,在大殿中有一匹形狀似龍似馬的雕像,也就是傳說中的「龍馬」。

傳說天水是伏羲故里,有一天,他在山上凝思,忽見對面雲霧滾滾,有一身着花斑,兩翼振動的龍馬翻騰而出。龍馬身上的花斑就是河圖,伏羲據此創制了八卦。中國還有另一個相傳是伏羲故里的地方,那就是河南孟津縣。那裡有座龍馬負圖寺,寺內供奉着一匹三米多高的龍馬。

龍馬與中華民族息息相關,是中華文化之始源。它等同純陽的乾,象徵剛健、明亮、高昂、升騰、飽滿、昌盛。《易經》中便有「乾為馬」之語,代表君王、父親、大人、君子、祖考、金玉、敬畏、威嚴、健康、善良、遠大。孔子在《周易‧乾卦》中便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語總結之。

這匹由中華民族的魂魄所生成的龍馬,雄壯偉岸、追月逐日、披星跨斗、乘風禦雨,正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寫照,是炎黃子孫克服困難,永遠奮進的表現,也是中華人不畏艱險,樂觀向上的生命意義的反射。

至於「龍馬精神」的「精神」,不是「精神奕奕」的精神,而是指天地萬物的靈氣。《禮記‧聘義》云:「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龍馬精神」也就是指龍馬的靈氣。中華人以龍馬精神自況,也就是與天地合,萬物齊一的精神。

中國傳統紀年農曆的干支紀年,正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投射,其中一個迴圈的第三十一年稱「甲午年」。一八九四年爆發的那場可歌可泣,教人仰天長嘆而無可奈何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而每當想起那一段歷史,五內仍然激起難以平伏的波瀾。

甲午戰爭前,中國和日本都受到不平等條約的制約。甲午戰爭後,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完全抹掉半殖民地的色彩,國力迅速膨漲,最終走上軍國主義之路。而中國則一落千丈,白銀大量流出,國勢頹敝。甲午戰爭的失敗,對中國社會的震撼前所未有,朝野上下,信心喪失殆盡。教人扼腕的是,甲午之敗,不是敗於日本的船堅利炮,而是敗於慈禧的頤和園。

龔自珍《己亥雜詩》云:「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俱往矣!今年又再迎來甲午馬年,歷史是否不斷重演,無人能說得準,只是中華民族以龍馬精神無比的生命力,一百二十年來的自強復興之路,卻足以慰藉甲午英魂。
 

曾偉強
二○一四年一月十四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