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3 February 2014

從小食店倒下說起


價廉物美的港式傳統美食小店,是不少香港人生活的部分,然而,除了旺角及銅鑼灣傳統旅遊區的街頭小食面對加租潮,其他地區的小食店也面對同樣困境。北角街坊美食亦有不少區外市民慕名光顧,有名的「北角三條龍」街坊食店,不敵大幅加租,最終難逃結業厄運。

 

自由行旅客為香港帶來不少收入,但也在壓縮港人的生活空間。也許香港人真的太功利,令到舖租節節上升,小本經營的個體戶難以維持收入,愈來愈多小食店無奈結業,不僅衝擊街頭小食文化,也為本土人文風情敲響警號。

 

從前,我們稱旅遊業為無煙工業,是當年財政司的魔術棒。今天,自由行從胡蘿蔔變成港人頭上的大棒。從前,旅遊是體驗當地風土人情。今天,自由行向香港輸入內地文化,洗刷本土情懷。

 

不知從何時起始,香港成為旅遊城市,無限量接待入境旅客,整個香港似是為旅客而存在,忘記了七百萬港人仍在小島生活。從前,不論是否英語地區的遊客,都會以英語跟我們溝通,因為英語是國際語言。今天,我們要以普通話跟內地來客對話,因為他們不懂廣東話。

 

旅遊不僅在於觀光購物,也是一種文化交流,但當交流越過了火位,便變成一種文化侵略,輸出本國文化,蠶食別國風土。自由行帶來的,不只是消費,而是內地文化思維的步步進迫。香港從來都歡迎旅客,但抗拒任何形式的文化霸權。

 

抗拒內地遊客不僅在香港發生,全世界的名城都會都在醒覺,中國大陸旅客帶來的破壞。無奈的是,全世界都在中國化,除了使用普通話人民幣,也在無聲無色間被內地人同化,行為舉止在不知不覺間改變。因為語言決定我們的思維模式。

 

以「蝗蟲」形容內地來客當然帶有貶義,但部分上海人也以「蝗蟲」比喻非滬籍高中生。「蝗蟲」論可追溯至十九世紀,英國旅遊家立德(Archibald J. Little)描述過:「中國人永遠像蝗蟲一樣,凡經之地寸綠不留」。另一例子是一九五○年十二月出版的《時代雜誌》,將當時中國共產黨領袖毛澤東與大量蝗蟲作為封面人物,表達當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猶如蝗蟲般湧入朝鮮半島。

 

自由行已非旅遊問題,而是生活問題。港人的衣食住行均受到嚴重衝擊和壓縮。每一天,在任何地點,都找到而且是堆滿自由行來客的影蹤。業主加租,零售加價,地鐵迫爆,掠奪香港社會資源、侵蝕香港核心價值。

 

弔詭的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出席無綫電視節目「講清講楚」時表示,解決道路擠塞問題,始終要控制汽車增長,政府會展開全面研究。然而,同一道理,卻不能套用到內地來客身上。同一個政府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邏輯,這是香港人的悲哀。

 

 

曾偉強

二○一四年二月二十三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