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9 February 2014

冬至

已忘記上一次一家人過冬是何年。因工作關係,多年來均沒有和家人一起過冬或過節,大概有廿年罷!今年賦閒在家,反而可以一家四代,在冬至當晚,同桌吃飯過冬。雖然飯前飯後均沒有吃湯圓,但心潮起伏,仰長歎而欷吁。

常言道,「冬至大如年」。廣東人更有「冬大過年」之說,一家人須於冬至夜團聚吃飯,還須飯前或飯後吃湯圓,代表一家團圓。冬至畢竟是最重要的節氣,一直排在廿四節氣的首位。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也就是一歲之始。後來改行夏曆,冬至亦有「亞歲」之稱。

雖然冬至不是香港的法定假日,但不少公司的不成文規矩是提早下班,讓打工一族早點回家,與家人吃飯過節。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漢朝以冬至為「冬節」,並會舉行官方的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後漢書》有云:「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即冬至當天朝庭上下均會休假。

早在周代,冬至就有國家祀典。《周禮‧春官》云:「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歷代帝王亦會以冬至為盛大的國事大典,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朝會群臣與各國使節。唐宋時期,冬至成為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須祭拜父母尊長。及至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

時至今日,冬至已鮮有祀祖,但不少習俗依然流傳下來。例如江南水鄉,有冬至夜全家聚首,一起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陝西一些地方在冬至會吃紅豆粥。真是無巧不巧,這年的冬至,我和妻吃下午茶時,點了紅豆西多士,而晚飯則吃了糯米飯。雖然沒有吃湯圓,但這也可以算作應了節罷!

年屆九旬的母親向來很重視冬至,按她的說法是「做冬」。「做冬」也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一頓豐富的晚飯,但她並不要求必須在冬至當天,而由於家庭成員各有工作,事實上也很難相聚一起「做冬」,故此,通常也會提前「做冬」。今年是非常難得也是記憶中的首次,四代人一起「做冬」。雖然仍有成員不在席,但我這一代總算人齊,記憶中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母親常常把「乾冬濕年」和「冷冬暖年」掛在口邊。意思是冬至不下雨,春節便要下雨;如冬至寒冷,春節則會相當溫暖;反之亦然。這是她年輕時務農積累下來的傳統智慧。今年的冬至又冷又乾,春節想必既濕且暖。她還有一句「冬歸頭、冬歸尾」的順口溜。民間流傳「冬歸頭,賣被去置牛;冬歸中,十隻牛欄九隻空;冬歸尾,賣牛去置被。」之說,意思是冬至在農曆月初,該年天氣應會較暖,冬至在月中則該年冬天較冷,冬至在農曆月底,那年冬天會相當寒冷。故此,今年的冬季恐怕是會較冷的了。

際此「冬至一陽生」,冬至日是一年中,日最短而夜最長的一天。曹植《冬至獻襪頌表》云:「千載昌期,一陽嘉節,四方交泰,萬物昭甦」。在漫長的暗夜過後,必是走向朗朗白日。營役半生,如今面向人生的一大轉折,想到杜甫的「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這次第,怎一個「閒」字了得。


曾偉強
二○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