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8 January 2012

龍年談龍


龍是十二生肖中,唯一不見於當世的動物,但話雖如此,牠卻集九種動物的特徵而呈現出來。龍具有蝦眼、鹿角、牛嘴、狗鼻、鯰鬚、獅鬃、蛇尾、魚鱗、鷹爪,故也稱「九不像」。所以牠不存在,但又能活現眼前。到底中國的龍是否曾經存在過,至今莫衷一是,但歷代文獻,文人筆下,卻又不乏有關龍的記載。

《莊子‧列禦寇》便有朱泙漫傾盡家財學習屠龍之術的典故,指出龍的不存在。但《山海經》卻有「夏后啟、蓐收、句芒等都『乘兩龍』」之說,另有「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等傳說,都認定龍的存在。

傳説中的人類始祖伏羲、女媧,皆龍身人首,被稱為「龍祖」。《竹書紀年》記載,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飛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土龍氏、水龍氏、青龍氏、赤龍氏、白龍氏、黑龍氏、黃龍氏。華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黃帝,和龍都有密切關係。相傳炎帝為其母感應「神龍首」而生,死後化為赤龍。因而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王充的《論衡•紀妖》有「祖龍死,謂始皇也。祖,人之本;龍,人君之象也。」龍也就是權力的象徵,成為華夏的圖騰。

甲骨文龍字從「辛」字頭,從蟠曲之體,是會意兼象形之字。「辛」字像棘刺之形,本義為「鐵腕手段」,引申為「威權」之義。「蟠」字義為「身形左曲右曲呈波浪狀行進的蛇」。因此,「辛」與「蟠曲之形」相加起來,便是「一種蛇形威權動物」,這也就是龍字的本義。

根據《說文解字》,龍是「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廣雅‧釋螭》亦有「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五角曰螭龍」之說。而《爾雅‧釋畜》則指「馬高八尺為龍」。故此,龍可能確有其物,而「乘龍­」亦可能是「騎馬」。

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四三亦云:「《爾雅翼》云:『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鬼、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聲如戛銅盤。口有鬚髯,頷有明珠,喉有逆鱗。頭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如此詳細的描述,不似憑空想像出來。

龍的傳說畢竟源自圖騰崇拜。古人對各種大自然現象無法理解亦不懂解釋,面對大自然,自覺渺小無力,於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圖騰具備對抗大自然的力量,能呼風喚雨,雄拔如山,歷久不衰,也希望擁有各種能力,例如入水能游,騰空飛天。因此便把多種動物的特點集中起來,塑造出「九不像」的龍形像。這亦意味着龍是萬獸之王,全能之神。

中國最早的龍形圖案出土自八千年前的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興隆窪文化因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敖漢旗緊鄰遼寧省,查海遺址在遼寧阜新縣。遺址發現了一條長約二十米、用紅褐色石塊堆成的龍。一九八七年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四十五號墓發現了蚌塑龍虎,墓葬的年代在距今約六千五百年。一九七零年代在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過「C」型玉龍,屬於距今約五千多年的紅山文化遺物。

除了文物,根據一些近代的出土考證,恍惚都指向龍曾經存在過。據《營口市志》記載:「一九三四年八月八日的午後,遼河北岸東小街一農民在附近葦塘發現一巨型動物白骨,長約十米,頭部左右各有一角,長約一米餘,脊骨共廿九節。偽營口第六警察署將其運至西海關碼頭附近空地陳列數日,前去參觀者絡繹不絕。」當時沒有人能辨認出白骨屬於何種動物,後經學者判定為蛟。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故此,以現代的語言觀之,蚊可視為年幼的龍。

據說當時的《盛京時報》前後刊載過五篇相關報道,並配發照片。中國中央電視台《走近科學》、《探索‧發現》等欄目曾拍攝過專題片《解開七十年前的迷團》及《龍影遺骨》。

根據動物學家在廿世紀末公布的研究成果,龍的原型是大型爬行類動物,主要是鱷魚及巨蜥。上古三代以前,這兩種動物在中國大陸相當普遍,舊石器新石器遺址中都有發現鱷魚骨化石。《左傳‧昭十九年》記載:「鄭大水,龍鬥於時門之外洧淵。」也許就是鱷魚的群鬥。

然而,古代正史及野史均有大量群眾爭相奔走,競睹一種巨型罕見生物的記載。那是一種腥味重、滿身鱗、長四爪、嘴有鬚、頭生角,被困於陸地的生物。古人還會為這種生物搭棚,澆水以緩解其痛苦,直到牠藉滂沱大雨騰飛而去。時人「奔走百里,競往觀之」。

這種生物雖然張牙舞爪,但不傷人,在陸地上行動困難,有氣無力似的。當人們向牠身上澆水時,牠身上的鱗片會為之開合。故此,這種生物極可能是水中生物,被沖至陸地後無法回到水中,直至漲潮汛至,才得以回歸江河。這與「見之百米外,唯恐避之不及」的鱷魚大不相同。鱷魚在古代中國並非罕見,韓愈便有篇著名的《祭鱷魚文》,逐走在廣東潮州一帶為害百姓的灣鱷。故此,龍為鱷之說尚難確定。

從古書記載、歷代傳說和近代考證中可見,最初的龍實有其物,不僅不會傷人,而且能為人所用。龍原先可能不指個別動物,而是能夠作為人們的工具的多種動物。因此,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龍便具有各種動物特徵合而為一的形象,也因此而具備了多種動物的性能,漸漸成為了無所不能的神物,亦成為了華夏的圖騰。因此,「龍的傳人」可以說由來自有,實非子虛烏有。


曾偉強
二○一二年一月二十九日‧如是齋

Thursday 26 January 2012

鳥雨

                        一點,又一點,再多一點
然後,倏忽滂沱
傾瀉懾人心魄的恐慌
可憐的紅翅黑鸝
無辜的斑鳩寒鴉
鳥雨
滲透大地

流言到處流竄
是冰雹
是寒風是雷擊
是煙火是中毒是窒息
末日的徵兆
還是賽先生的惡作劇

不論是新大陸還是舊大陸
南半球還是北半球
末世的恐慌在蔓延
真實版的X檔案
是偶然還是因果
是天災還是人禍

鳥雨
灑落無止盡的深淵


曾偉強
二○一一年一月十二日
刊於《海星詩刊》二○一一年十二月冬季號

立秋

這一天
梧桐應落葉
欲往西郊相迎
布衣一身輕
天涯咫尺間
哪裏傳來空靈虎嘯
揪心

夜色如洗
兩鬢飛霜
何事對西風
明日
騷首問天涯
惆悵孤吟男兒事
此際
故人萬里新蟬噪
獨行獨語蕭颯下
誰來共會一夜秋
床前明月

這一天
涼風應有信
白露降寒蟬鳴
昔日楸葉應時
如今無計
近一瓢秋水



曾偉強
二○一一年八月十三日‧如是齋
刊於二○一一年十一月《秋水詩刊》第一五一期


春色

在灰灰濛濛冷冷清清之後
是青青蔥蔥熱熱鬧鬧山頭
滿地嫣紅漫天奼紫
生命從這裏開始
昨日的禿枝

誰說新綠是她的名字
繽紛才是春天的代名詞
杜鵑的胭脂
含笑的皎潔
木棉的嬌艷
串錢柳的火紅
還有羊蹄甲的雪白粉臉
昨天還在沉睡
今日教人陶醉

喝醉了冬陽的欖仁
消退了漲紅的臉
一覺醒來笑瞇了眼
爆發嫩芽奔向明天
期待醇厚的玉液
再一次酩酊

睡與醒從這裏開始
繽麗的春色


曾偉強
二○一一年四月五日‧如是齋
刊於二○一一年七月《秋水詩刊》第一五○期

賞雨

如游龍狂舞
若飛鳳翻騰
這個早晨
秋颱不請自來
猶如夢幻泡影
又似倘恍迷離
此際
橫來急風氣吞千里
掩埋對岸排闥白芒
天橋輾下飛瀑
一瀉如注雲端
浩蕩飛揚
眼前
團團閃爍銀光
陣陣疾至飈風
是萬箭齊發
還是崩瀉天河
轉瞬潑地
化作漭沆
波影粼粼
浩渺如煙
這次第
龍吟鳳嘯聲聲入耳
秋水浩然滴滴比心



曾偉強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九日‧如是齋
刊於二○一二年一月《秋水詩刊》第一五二期

土耳奇轉舞

頭頂黃色高帽
外披黑袍
身穿白色小褂長裙
在幽暗中緩步進場
神秘氣息瀰漫
蘇菲主義的真理

兩手抱胸的舞者
隨着音律舒展雙臂
脫下黑袍拋開俗塵
呈現白色的閃光
在黑暗中重生

旋轉
以左足為軸不住旋轉
右手掌心朝天
承接神聖的恩澤
左手手心向地
散落人間 迴旋

旋轉
如星球般旋動
是生死的循環
旋轉
融合情感與靈魂
昇華
到至善的境界
終至與真主合一


曾偉強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如是齋
發表於《尋聲詩社》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