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4 June 2012

抓住生命的嘆息──《依戀在生命最後八天》觀後感


一段開不了花,結不成果的愛情,造就音樂家阿里的藝術生命。一聲永遠的嘆息,一份永恆的企盼,成為一生之所托。以藝術感悟人生,以嘆息成就生命。在電影《依戀在生命最後八天》中,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改寫了音樂家阿里的一生,而這份悲傷的幻滅最終反過來奪去了他生存的意志。

雖然以死亡為題裁,但電影充滿黑色幽默,毫不悲傷,不僅阿里的死是理所當然似的,還拿死神和大哲學家蘇格拉底開玩笑,但意蘊深邃,令人回甘。死亡,真的用不着呼天嗆地。當生命的動力消失殆盡,何不讓生命隨煙雲般消散?

然而,肉身的死亡並不等於一切的消失,阿里的母親幻化成一團煙雲,歷久不散;蘇格拉底的哲思永續流傳;阿里的音樂亦如是。而阿里的音容,亦永遠留在所有愛他的人的心中,包括不肯相認的初戀情人。生命,重要的也許不在生前,而是死後。

一段被中斷的愛情,即使男妻女夫,卻可以天荒地老,至死不渝。電影中阿里和依蘭雖然不能在一起,但這一份遺憾,卻令阿里找住了生命的嘆息,臻成音樂大師,而在他周遊列國,巡迴演奏的同時,依蘭卻在默默的追隨着他音樂的足跡,從未離棄過他。

演奏成為了阿里的生命,而動力則來自對依蘭的惦念和依戀。他深信自己在依蘭心中亦擁有同樣的位置,這一份無形的維繫,彼此的珍惜,成為阿里生存的意志。這份生命的意志則以演奏小提琴的形式呈現。

然而,一次意外,他的妻子砸爛了阿里的小提琴,阿里因而四出尋找新的琴,當他從琴店買了新琴,走到街上的當兒,嚇然遇上久別的依蘭,但當時依蘭佯裝記不起他是誰。這句簡單的話語直刺阿里的心脾,令他一直賴以存在的信念頓時崩潰。

阿里回到家中,賞試拉小提琴,卻再拉不出像從前一般的琴音,他憤然回到琴店,怒斥店主是騙子。然後千辛萬苦尋得一個最上乘的小提琴,但結果依然。他再也拉不出美妙的琴音,再也提不起拉琴的的興趣。於是他決定尋死,因為他生存的意志已然消失於無形。

事實是,並非小提琴不濟,而是他再也找不住生命的嘆息。他以為依蘭早已把他忘記得一乾二淨,那份相思的維繫再也沒個安排處,生命亦無所倚傍,存在毫無意義。即使面對最愛吃的梅子雞亦失去了吃的興味,一個人在房中,靜待死神的降臨。

在生命最後的八天,阿里糊里糊塗的天馬行空,預視兒女的將來,憶記起前塵舊事,亦想起亡母兒時。而最令他撕心裂肺的,正是和依蘭的相識、相戀、相分。

電影從死亡探討生命,透過阿里和依蘭縈迴一生的感情,帶出生命所為何事的問題,和對於生前死後的思考。死神往往不請自來,但亦可以教人期待,但當死神真的出現眼前,我們卻又只想逃避。但無論如何想方設法地逃避,卻又永遠躲不過命運的安排。

生命,在乎的可能就是抓住嘆息的一瞬。心中一份永遠遙不可即的希冀,可以讓人生充滿期待,正是這種「尚未」,令人生更精采,迎向無盡的可能,開拓無限的空間。留下一點遺憾,生命才得以完整。依蘭拒不相認,阿里至死亦不明白,誤以為她真的完全忘記了自己。誰又會料到,依蘭心中埋藏着那份深厚的感情,才是阿里生命的原動力。


曾偉強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四日

Monday 11 June 2012

看「豐子愷的藝術」有感

藝術,不一定高深難明,看豐子愷的漫畫,言簡意賅,一目了然,寓意深長,歷久彌新。真正的藝術,就是能夠觸動人心,引發共鳴。

豐子愷可以說是中國漫畫的第一人。他一九二四年首次在文藝刊物《我們的七月》發表畫作人散後,一鈎新月天如水》,並將隨後陸續發表的畫作稱之為「漫畫」,自此中國才正式開始有「漫畫­」這一名詞。

現代中國出現了不少藝術家,豐子愷是其中之一。他師承堪稱天才的弘一大師,不僅學會了大師的藝術,也學會了大師的慈悲。對天地萬物,生起愛護之心,而養護萬物,最終就是護養我們自己的心,一顆悲憫之心。

豐子愷以悲憫之心觀照天地萬物,因而萬物皆有生命,亦有感情。在《有情世界》中,豐子愷畫出書桌上各物件的表情,其中壺瓶扇子、書花筆墨,表情安祥,唯獨日曆發愁,似在慨嘆日月之飛馳,而時鐘則有慍怒之色,不知所為何事?也許在責備人類虛度時光。看《努力惜春華》,真有少壯不努力之嘆,亦只有努力灌溉,才能讓盆中植物茁壯成長。人,不也是一樣?

看「有情世界 豐子愷的藝術」展覽,令人頓覺祥和,愧耻之心油然生起,亦同時敬佩豐先生憐憫天地和充滿童真的心。愧者,自身學人講環保,卻不及豐先生的洞見;耻者,童心不知何處,只有面具示人。

《晨出》的父親,在家是一副威嚴相,但上班便得戴上笑臉面具,天真的孩子不知就裏,還在笑嬉嬉地送父親出門。人長大了,面對外界的人和事,不得不裝備起來,掩飾自己的脆弱愚昧,裝出不同的模樣,以迎合不同的場景。長期掩蓋自我,終究迷失自我。

放眼當下,不知是社會改變了人類,還是人類改變了社會,又或是人類本來如此,長大了,便失去童心,亦失去悲心。然而,時代雖然不同了,但仍然面對同樣的問題,例如環保和教育。

人與自然的距離愈來愈遠,不論是生活的地方,還是生活的方式和心態,都不再自然。現代人自以為聰明,自以為在進步,改造了環境,卻不知道在所謂進步的背後,其實是在破壞環境。

現代的建築不再與環境相友善,不再順應自然,不講求地利天時,通風採光,只有空調和人工照明。不論是住宅還是商廈,都是密敝的空間。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又如何敞開心靈的空間?展品中有一幅名為《豁然開朗》的作品,正是好山好水好自然。人畢竟是離不開大自然的。

真正的環保,得從生活做起,從心態出發。從前物資缺乏,反而懂得節儉,懂得珍惜,現在物資豐富,反而造成浪費,不懂得物盡其用。豐子愷一幅名為《代代相傳》的作品,題字「新阿大,舊阿二,破阿三,補阿四」,足以教人反思,相信亦會引發不少共鳴,勾起不少回憶。

從前生活條件不太好,一件衣服,年長的會留給年幼的,即使破了舊了,都不打緊,因為母親的巧手會修補。從前有所謂「百衲衣」,正是一般尋常百姓家中,經過多次補綻的衣服。今天,孩子不愁穿的和吃的,亦不會珍惜,環保的意念又從何談起?

豐子愷除了是藝術家,也是教育家。他一九二一年曾東渡日本,學習繪畫、音樂和外語。翌年回國,在浙江上虞春輝中學教授繪畫和音樂,與朱自清、夏丏尊、朱光潛等結為好友。一九二四年,他與友人創辦立達學園,其後歷任上海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美術教授。抗戰期間,輾轉於西南各地,繼續在一些大專院校執教。他對當時的教育制度可謂有切膚之痛,作品中亦有不少是批判教育制度的。正是愛之深,責之切也。

看到他的《某種教育》,怎不教人慨嘆不已?那正正是主流教育,一直至今亦如是,還是在「倒模」!其他不少批判教育的作品,例如高分數的壓力,功利的鑽研,從今天的角度看,依然是現實的寫照。

豐子愷最為人熟知的是他的《護生畫集》。豐子愷對弘一大師的一個承諾,成就了五集《護生畫集》,弘揚大師的慈悲。豐子愷如是說:「護生者,護心也。……去除殘忍心,長養悲心,然後拿此心來待人處世。」所以豐子愷的藝術,是活的藝術,是生的藝術,也是悲憫的藝術。就讓我們護持自己那顆赤子之心,那顆慈愛之心,再以這顆心面向天地萬物。


曾偉強
二○一二年六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