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8 July 2015

等「李」出馬


繼王光亞「太早了」之後,李慧琼也說「為時尚早」,而且加上一句「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不應過分演繹為中央支持行政長官梁振英連任。」似乎弦外有音,說話耐人尋味。

二零一六年的台灣和美國,都可能由女性出任領導人,香港二零一七又為何不可呢?這匹黑馬,正是第一大黨民建聯的李主席。

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七月二十一日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楊釗率領的香港中華總商會訪京團。七月二十四日同樣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由李慧琼任團長的民建聯訪京團。

與之前張德江接見梁特不同,這兩個會見,兩篇新聞稿,均有收錄在人大的官方網站。而兩篇稿均沒有提及梁特振英之名號,只說「希望香港中華總商會……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以及「希望民建聯……積極支持和配合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無怪乎李慧琼七月二十四日當天,被傳媒問到張德江有否要求民建聯支持梁振英沒有正面回應,只說張德江要求他們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做好經濟民生工作。不過,不回答也是一種回答。因為行政長官是「一張椅子」,而「梁振英」則是一個人。

雖然有報章引述與會者表示,張德江在會上不止一次提到「支持梁振英及特區政府」,但一眾左報在報道這次會見時,一律不提「梁振英」三個字。其中《大公報》的報道頗堪玩味。

報道指出,「作為『第一大黨』的民建聯,今後在『擇善固執』、繼續全力支持中央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的同時,必須立即抓緊開展對『十三五』規劃、『亞投行』和『一帶一路』的深入研究,為香港找定位、謀出路、作貢獻。」這幾句話,新華社的新聞稿是沒有的。

深入研究「十三五」規劃、亞投行和「一帶一路」,為香港找定位、謀出路、作貢獻。這幾句話實在似曾相識。問題是,這些硬任務,為何突然落在民建聯肩上。是與曾鈺成即將成立智庫,為下任特首(參選人)出謀獻策有關,還是明示民建聯中人也可能成為特首呢?

事實是,第一大黨民建聯,絕對是造王者。若非民建聯的票,今天的行政長官應不會是梁振英。而第一大黨的主席,參選甚至成為行政長官,亦是順理成章的。亦只有這樣,才可理順行政立法的關係。不過,特府必須先行修例,讓行政長官可以有政黨背景。但這個技術問題,絕對不成問題。

至於曾鈺成,雖已明言二零一七「不去馬」,但曾德成被退休,始終有項莊舞劍的味道,說明梁特表態,隨時「槍打出頭鳥」,而且出手不容情。問題是,打壓潛在對手,真的可以令中央「回心轉意」嗎?

被視為曾鈺成愛徒的李慧琼,代師從軍亦是理所當然的。事實是,曾鈺成近日對梁特政府連珠炮發之後,李慧琼亦似有接力出招之勢。

假如梁特自以為張德江「高度肯定、十分滿意」他本人的工作,等於支持他連任的話,那麼,張德江「充分肯定了民建聯的工作」,又預示着甚麼呢?

七月二十四日當天雖迴避談及「梁振英」三個字,但到了七月二十七日,李慧琼卻公開表示雖然張德江肯定梁振英政府的工作,但若將之解讀為中央已支持梁連任,是過演繹。」值得注意的是,她說的是「梁振英政府」,而不是「梁振英」本人。

李慧琼還說,討論連任問題言之尚早,並的性格特質或造成社會矛盾。也就是說,建制陣營也認為社會撕裂的源頭,就是梁特本人。一向謹言慎行的李主席,說話不會沒有根據,更不會無的放矢。民建聯與梁特現時的關係,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李慧琼向《大公報》表示,由於接任了民建聯主席職位,已向梁特表達辭任行政會議成員意願。這是否為出戰二零一七作部署,值得留意。


曾偉強
二○一五年七月二十八日

Thursday 23 July 2015

「呈辭」表心迹



「呈」,意為「奉上」,如「謹呈」、「呈獻」、「呈上」等,多指申告的文辭。凡下級對上級的呈請或報告均用「呈」。「呈辭」,也作「呈詞」,猶呈文。《鏡花緣》便有:「為今之計,惟有且寫幾張哀憐呈詞,到各衙門遞去。」之語。方志敏《可愛的中國獄中紀實》也有「呈辭上說得生龍活現,不由你不核准。」之句。

繼撕裂香港社會之後,梁特果然要撕裂梁班子。在完全保密的情況下,七月二十一日突然一舉撤換兩名局長,但不是民望最低、能力不濟的那些,而是根正苗紅的曾德成和同樣「表現優秀」的鄧國威。不過,這項「人事變動」卻說明了一個事實,離心離德的梁班子,碎片化剛剛開始。

弔詭的是,當時梁特獨孤一人會見傳媒,不論是新舊局長,還是班子內其他成員,無一現身為其背書。這一「異」舉,明顯不是集體決定,得不到認同。尤其是獲越級拔擢,接掌公務員事務局的張雲正,更是休假在外。這項安排是否有序,還是事出突然,可謂不言而喻。

提前結束休假,匆匆返港的張雲正,七月二十三日會見傳媒時,卻四度迴避何時被知會晉身局長,但卻表示那「是一個頗難回答的問題」。令事件更添疑雲。

張雲正當時說,希望盡快開展工作,特別是專注「正如特首所說,促進我和公務員的夥伴關係,令特區政府的施政更為暢順。」不過,梁特七月二十一日卻是這樣說的:「希望張雲正能夠促進政府和廣大公務員的夥伴關係。」

這說明了一個事實,張雲正德不高望不重,資歷之淺,不足以統領十六萬公務員。故此,在促進政府和廣大公務員的關係之前,必須促進他本人和公務員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梁特用人為親的結果,就是政府與廣大公務員在短期內,亦會繼續維持現狀,無法建立甚麼「夥伴關係」。

有傳鄧國威和曾德成事前已被通知這項「人事變動」,故此,鄧國威沒有出席七月二十一日的行政會議。當天下午,在梁特宣布「人事變動」之後,隨即透過政府新聞處發稿,說明其「辭職的具體情況」。但其用詞,卻頗堪細嚼。

新聞稿用上「呈辭」而非「請辭」,到底是手民之誤,還是意有所指,是耐人尋味的。新聞處眾新聞官,不可能用錯字。而同日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會見傳媒時曾表示,對「曾德成局長和鄧國威局長的請辭,我是感到十分惋惜的。」新聞稿便用上「請辭」。

主動辭職,請求卸任,應為「請辭」。例如日前台灣國家安全局長李翔宙以個人健康因素請辭獲准。雖然,個人健康只是藉口,李翔宙下台的真正理由,如傳媒所言,「恐怕政府要對外說清楚」。

那麼,鄧國威以「預計不到的家庭理由」,向梁特「呈辭」而非「請辭」,其下台的真正理由,恐怕梁特也要對外說清楚。有趣的是,鄧國威在新聞稿中亦刻意提到「如將來有合適的機會,我準備在其他崗位上繼續服務社會。」在在表明今天下台,實在是千個心不甘,萬個情不願。

另一邊廂,曾德成之兄,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對曾德成突然退休亦感詫異之餘,亦「好肯定唔係佢主動提出嚟」。

曾德成在題為〈民政事務局局長退休〉的新聞稿中,提到「我樂意現在退休」。言下之意,就是「我現在被退休」。有傳聞認為是曾德成青年工作搞不好,所以遭梁特開刀。但青年教育搞不好,為何不鍘去「吳得掂」?鉛水風波,醫療事故,又為何沒有局長問責下台呢?

《儒林外史》第八回提到:「我(蘧太守)本無宦情。南昌待罪數年,也不曾做得一些事業,虛糜朝廷爵祿,不如退休了好。」事實是,梁班子中,「不如退休好了」的成員,又豈只曾德成一人。


曾偉強
二○一五年七月二十四日

Monday 20 July 2015

張梁會疑似「被消失」



梁特上京變相述職,然後自說自話地表示張德江「高度肯定、十分滿意」他本人的工作。不過,不但新華社七月十三日的報道隻字不提,而且張德江接見梁特一事,在人大的官網上亦遍尋不獲,也就是沒有官方紀錄,會面疑似「被消失」。

七月十日,政府新聞處發出新聞稿,公布梁特七月十二至十三日訪問北京,就「『一帶一路』的發展與相關官員會面」。然而,梁特七月十三日在北京會見傳媒時,卻不打自招地說:「今次來北京主要向張德江委員長當面匯報過去二十個月政改工作的總結,以及就未來兩年特區政府的施政重點向委員長作匯報。」

弔詭的是,張德江本屬江派,而梁特由習總書記力排眾議,一錘定音,取代江欽點,登上特首寶座。如今卻求見張德江爭取支持,匯報未來兩年施政重點,是耐人尋味的。

習總是否同樣「十分滿意」梁特的工作,卻又有迹可尋。二零一四年九月,習總在北京高調接見了由前特首董建華當領隊的富豪團,重申堅持一國兩制,而且「一國」與「兩制」並行,強調對港政策不變。而講話中也沒有提到梁特振英的名字。當時便有評論認為中南海發出了不利梁特的信號,既凸出富豪地位,亦同時架空梁特。

另一邊廂,董建華「回朝」指點江山,當然不是自把自為,而是奉命行事。至於奉誰人之命,則不言而喻。

話說回來,梁特七月十三日的獨白提到,「委員長數了一系列國家的大策略和專門為香港提供的一些發展機遇,包括『一帶一路』、亞投行,……以至『滬港通』、『深港通』、廣東自貿區、福建自貿區等。」

梁特還引述張德江指出,「這些都是香港未來要用好的發展機遇,用好這些發展機遇不單為我們這一代人,更加可以為香港新一代,我們的青少年人,提供更加好的事業發展機會及生活。」

眾所周知,亞投行結盟之日,出現了一個「習握手」。而梁特這次上京,「一帶一路」可謂空手而回。相反,七月十九日,新華社發表了題為〈「一帶一路」機遇千載難逢,香港須牢牢把握〉的曾俊華專訪,教人眼前一亮。

文章引述曾俊華說:「如果我們能把握住這個機遇,接下來的三十年,甚至五十年,香港整個發展都會有個依歸。」曾俊華的說法,正好與張德江遙相呼應。到底「一帶一路」這擔子落在誰的肩上,答案已寫在牆上。

正是無巧不成話,七月二十日,新聞處發稿公布曾俊華「七月二十一日起訪問福州和廈門三天,加強與福建省自今年一月成立閩港合作會議後的經貿聯繫。」這亦不難讓人聯想到福建自貿區。

連串「巧合」,發生在曾俊華身上,又是否意味着「天意可測」呢?後政改時期,梁特強調要集中發展經濟民生,但這個經濟發展的主導權,似已由特首辦移至財爺辧。至於民生,誠如某受「鉛水」影響的居民所言,「食水也搞不好,還搞甚麼民生?」

梁特向張德江匯報的未來兩年施政重點為何,不得而知,但幾可肯定的是,特府未來兩年的施政,已非梁特主導。


曾偉強
二○一五年七月二十一日